爱看书吧

正文 290-30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90-300(第1/14页)

    第291章 大宋国丧

    两年后

    建炎四年八月,应天府迎来一个任谁也想不到的客人。

    此人便是太上皇身边跟着的小黄门张宝,张宝身边带着助他从金国逃回来的武功大夫宋江和花荣,一同到达国都。

    朝野震惊,赵构也十分惊诧,连忙叫人把三人请到自己寝宫中来见。

    张宝到了应天府后,还没歇个脚就紧忙入了宫,见到当今皇帝,不正是康王殿下!张宝与皇帝抱头痛哭。

    赵构询问北地之事,张宝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直说到半夜时分,恨不得把陛下受的苦全都替他倾诉,而后说道:“陛下得知殿下登基,心中大慰,北地众皇子皇女,众位后妃都十分欣喜,庆祝了好些时日,我国朝有望,大宋鸿福齐天!”

    赵构也泪流满面,心中说不出是欣喜还是悲凉,他哭得不能自已,似要把这些年的委屈辛苦也一同哭出来,“朕……朕心中也想念父皇,想念众位兄弟……”

    在场之人无不落泪。

    张叔夜也擦了两袖子眼泪,见皇帝太过悲苦,上前劝说道:“张内侍和两位大夫远道而来,如今已经夜深,叫他几人先下去歇息吧,有什么事,明日再谈也未尝不可。”

    赵构咳嗽了一阵,而后说道:“朕得知父皇消息,太过欣喜……如今确实太晚了,叫人送张大人和两位安置了吧。”

    张宝也见到了皇帝身子不好,不敢打搅,和宋江花荣下去歇息了,临走时说道:“太上殷殷叮嘱,叫我若是趁机回归,万万告诉陛下,勿忘父母!”

    赵构流着眼泪点点头,目送了张宝出寝宫。

    张叔夜送走了张宝几人,返回皇帝寝宫中,赵构还在咳嗽。

    张叔夜紧忙给皇帝顺气,又倒了茶,“陛下早晚保重身体,莫要太过劳累。”

    赵构歇了歇气,然后问道:“……还没找到吗?”

    张叔夜叹了口气,皇帝身子每况愈下,到了如今已是灯尽油枯的地步了,太医私下里与他说过,恐没有良方能医治,如今也只是靠着汤药吊着身子。

    是以自去年年初开始,皇帝就让他暗中秘密寻找流落在民间的赵家宗室子弟,可宗室又哪有流落于民间的?

    张叔夜劝慰道:“听人说蜀中有太祖之后,不过也不知虚实,属下已叫人前去,陛下放宽心……”

    赵构眼神暗淡一瞬,之后又抬起眼眸说道:“相公务必要找到,太祖之后也是极好,只要姓赵……”说着又是一阵猛烈的咳嗽。

    张叔夜赶忙又给皇帝顺背。

    赵构又叮嘱道:“别让粟家的人知晓。”

    张叔夜也点点头,“臣都晓得。”之后他又说道:“今日张宝太监来,其意在于北伐,救回太上皇,陛下意下如何?”

    赵构摆了摆手,“我知道,我明白他的忠心,只是此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的,待我想想吧。”

    张叔夜便告退,留皇帝在寝宫中歇息。

    寝宫里只留了赵构一人,但他也是彻夜难眠。这两年来天下局势变动,眼见着国朝势微,他还后继无人,莫说子嗣,就连一个宗室子也无,如何叫人不心急?

    如今又有张宝太监前来,赵构想了一夜,还是觉得不能去救太上皇,他大宋没有能力去再一次惹怒金国了,他不能让赵家祖宗基业毁在自己手上,就这样成为千古罪人。

    张宝太监在应天府住了好几些时日,只起初被皇帝召见几次,之后便再无传召,他在住处闲得发慌,托人催了几次,也没有音讯。

    只是皇帝不来寻他,却又别个人来请他宴饮。今日去粟大人府上,明日去黄大人府上,这样一连几天,某天他回到住处之后,宋江来找他,说道:“大人莫再去宴饮了。”

    张宝问道:“这是为何?”

    宋江说道:“我近日打探,朝中两党势如水火,我等既是为太上而来,不便掺和其中。”

    张宝没想还有这种顾虑,他想了一会儿说道:“我从前也在太上跟前伺候过许久,虽然没有什么学识,也浅浅知道些朝堂之事,他两党欲要如何暂且不管,但凡能让皇帝出兵北上,我便是身负骂名又有何惧?”

    宋江见张宝太监心中有成算,便不再相劝。

    可他们置名节于度外,皇宫之中却不能再容忍。

    赵构将张叔夜召进宫中,“张宝不来还好,他自到应天府我,实在兴风作浪。近日朝堂之上有人上书请北伐,如今大宋不能再北伐了,他朝臣难道不懂得?只为了权势,连祖宗江山都能不顾……朕实不愿父皇之事成了他两党争权夺势的筏子,相公……”

    他说着又咳嗽起来,张叔夜连忙说道:“臣都明白,陛下有何旨意?”

    赵构想了半晌,而后说道:“你去把张宝太监,处置了吧。”

    *

    八月二十六,张宝夜中惊醒,醒来之后看见宋江、花荣两位大夫在自己床前,他猛地坐起身,“这是怎么了?”

    宋江说道:“快走!”

    几人收拾行李,一路到了运河边上,张宝只见河边有船,船上有一人掀帘走出来,正是张相公。

    宋江上了船,花荣把他几人行囊都抬到船上,张宝还不知怎么回事,张叔夜走过来,和他说道:“大人快走吧,以后莫回来了。”

    张宝福至心灵,一瞬间就懂了,他眼里含着眼泪,默默点了点头。

    张叔夜虽接了皇帝指令,但见张宝九死一生逃出北境,来到应天府传递消息,怎忍心叫这忠心耿耿一心为主之人反而死在汉地?遂自作主张,偷偷把他三人放走了。

    艄公拿了银钱,把船撑走,张宝坐在船上,随着水波摇摇晃晃地哭起来,“我如何对得起陛下……”

    宋江两人也是一阵唏嘘,谁能想他们从金国如此艰辛却还用尽方法回归,可一路到了国都却又如此收场。

    宋江劝道:“皇帝陛下自有打算,我等既然将消息传到,张大人便也不必为此多费心伤神了。”

    花荣也劝道:“我一路上也听说些国朝之事,想来如今世事艰辛,皇帝陛下也没法万事如意了。”

    三人顺水漂流了一晚,第二日一早,艄公问道:“昨日那大官人叫我送几位官人到永城,接下去的路,官人几个往哪走?”

    两人都看张宝,张宝想了一夜,下定决心说道:“我几个想去江南苏州府,劳烦老丈为我们指指路。”

    *

    苏州府东南王行宫之中,林朔一脸莫名,问那通报的人,“你说谁来了?”

    那传信官员也似青天白日见了鬼似的,“张,张内侍,就是曾经在太上皇身旁的那个小黄门。”

    林朔放下手中事务,前去接见。

    张宝见了林朔,经人提醒,此人乃是东南之地中尉,掌管一地军政大事,甚得主公看重,他便重重行了大礼,“小人乃是太上皇身边奴仆,今为救主,前来江南,乞见东南王一面!”

    林朔将他扶起来,叫人看座,而后问了他北面是何情形。

    张宝一一说了,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90-300(第2/14页)

    朔说道:“并非主公不见你,而是如今我主不在苏州,大人远道而来,并两位武功大夫先在苏州府歇下吧。”

    张宝听这人竟没直接拒绝,便也从善如流,就这样待在了苏州府。

    林朔当即送信一封去往江州,将此事告知。主公这时正在江州府费心筹谋江陵一地,原不应以小事打搅,可这事说小又不小……索性还是送信为好。

    *

    江陵府地处长江中游,是江汉平原的中心,更是此时整个大宋版图的中心。

    此地经由长江可以连通东西,北据襄阳,南控湖湘,东连武昌,西通夷陵,古称“七省通衢”。江陵府既可以作为抵御北方势力的战略重镇,也可联通蜀中和江东,自三国以来变为吴蜀之门户,称为“四战之地”,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以江东恢复生产之后,下一个战略目标便是江陵府。

    潘邓此时正在江州谋划。

    自从他放归赵构之后,名声一夜之间便好了起来,前来江南投奔的士大夫也越来越多,是以如今手下终于不再人才稀薄了,众人对谋夺江南一事议论纷纷。

    刑名扬说道:“江陵府现今闹灾荒,正是混乱的时候,机不可失,如今行事事半功倍。粟裕其人我未见过,不过据我所知,乃是尸位素餐之人,江陵府交由他统领,想来不足为惧。”

    晁少古却说道:“……不过那江陵府兵马都监赵仲延却是一名勇将,更兼江陵驻军两万余,此地本就是军机要地,不能小觑。”

    众人正商议着,突然听到有人传信,潘邓让人上前送信,把林中尉之信从头读到尾,脸上露出疑惑中掺杂着不解的神情。

    众人皆好奇,潘邓便把信件递给众人传阅,疑惑的表情传到了每个人的面上,“这……这张内侍又是何苦?”

    “唉,可怜一片忠心,却生不逢时了,如今这般年月,谁还记得太上皇……”

    众人唏嘘不已,没等再续前谈,便又听有人急匆匆报信,“北边传来消息,皇帝死了!九月初三的事,先是瞒了几天,后来瞒不住了,听说是皇帝身染重疾,本就身子孱弱,近些年越来越不好,没熬过这个秋,就这么崩了!”

    众人皆十分惊诧,大宋皇帝死了!

    第292章 蜀中自立

    怎么这么突然,大宋皇帝就驾崩了?晁少古当即问道:“皇帝既然驾崩,可有皇嗣继承大统?”

    那报信人先是愣了一下,而后想了许久说道:“……没听说过此事。”

    *

    大宋国丧,没有子嗣继位,朝堂混乱之际,权臣粟磬当机立断,放弃寻找赵氏天家血脉,转而另立皇后粟氏肚子里还没出生的皇子,自己则做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当朝太师。

    此举太过荒唐!这皇子还没出生,哪个晓得粟太后肚子里生出来的究竟是男是女?若是个女子又该如何是好?国之大事怎能如此儿戏!

    黄党就像被踩了尾巴一样群起而攻之,口诛笔伐,唾沫横飞,只少几个认清局势的人劝说道:“从前有传闻说皇帝陛下于子嗣无望,天家也一直无子,此粟娘娘肚子里的孩子还不知是哪来的,更妄论男女!届时她想要得男,自有得是方法和手段,岂是我等能抗衡?不如早日认清形势,莫再与新皇和粟家顽抗了!”

    只是这少数的声音被多数的愤怒覆盖了,党派之争关乎身家性命,更关乎家族几辈的兴衰,黄党自然不会善罢甘休,集结起来密谋,欲废粟家。

    却不料他们的秘密行动被早已有警觉的大将军蒋林发现,蒋林领兵包围应天府,率禁军将朝堂诸公围而绞之,黄党一干官员在一夜之间死的死、贬的贬。

    黄潜善和汪伯彦二人就这样被蒋林逮捕,以霍乱朝堂,意欲谋反之罪处死。

    自此黄党凋零,粟党大获全胜。

    新皇尚未登基,太后垂帘听政,朝堂实际上掌握在粟家手中。粟太后问政之后并未修改年号,而是承先帝之年号“建炎”,欲等腹中孩儿出生之后再来改朝换代。

    此举也安定了朝中许多老臣的心,众人纷纷暗中嘀咕先帝之前子嗣有难一事可否属实,可说来说去,没人能到先帝被窝之中一探究竟,而赵氏人丁稀薄,如今委实只有这个一个遗腹子了。假假真真,到了如今这般境地,只能当他是真的了!是以无论如何,众人只好咬牙认下此遗腹子,先稳定住朝堂,不叫中原无正统才好。

    *

    消息传播出去,任谁也没想到的是,建炎四年九月二十二,蜀中挟太祖七世孙,言明太宗窃位,纲常混乱,北狄侵略,国朝颠覆,此乃上天警醒,须得物归其主,方能纲常继存。

    是以蜀中不承认太宗一脉的此遗腹子为新君主,转而另立太祖七世孙——年仅五岁,实只有四岁的赵伯琮为帝,国号大宋,改元建隆。

    蜀中另立,此消息传出去后举国哗然,众人都不明白一直蔫不作声的成都府为何在此时突然干了件大事。

    可成都府有次作为,确实是蓄谋已久。

    自从金军南侵,天下大乱,朝廷因实在没钱,便大肆征收赋税。中原之地因多方势力繁杂,所征赋税有限,比如京兆府和河南府,因有军阀伫立,养兵需要钱粮,朝廷想要多征也没法子;再比如江南和燕山府,有两个异姓王在此,朝廷根本也不去催收。

    只有蜀地一来没有被侵扰,二来也不出兵勤王,三来此地确实富庶,简直就是要钱的好地方!因此向他们征收的赋税便多了一点。

    可蜀中虽富庶,也禁不住年复一年的大肆搜刮,这简直就是把他们蜀地当成江南在整了!君不见江南花石纲导致白莲肆虐,方腊造反称帝?也别当他们巴蜀人都是软骨头!

    此时天下动荡,各地势力蠢蠢欲动,他成都府也不是吃素的,是以成都府富户联合本地官员,早早找了个小孩以谋大事。

    朝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