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90-300(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廷在意血脉,他们可不在乎,蜀人本想随便找一个,可又恐各个家族起纷争,恰好此时有消息传来,说太祖六世孙因身染重疾在寺庙之中养病,是以成都府人便将此人及其亲子接到府中静养,以成大事。

    如今九月份正好在交秋税的时节,蜀地刚刚大肆搜刮一番,直把富户和百姓都搜无可搜了才缴上足额秋税,民怨沸腾,他们忍无可忍之际,天公作美,皇帝正卡在这个节骨眼上死了!

    那可别怪他们蜀人顺天应时了!他们可不认这个什么什么遗腹子,谁知道这肚子里的孩子是哪里来的?是不是赵氏的种另说,就算姓赵,那也是太宗一脉,根本不是正统!

    他们手里这个是太祖一脉!岂不听谶言有云:“太祖之后当另有天下”?

    遂成都府当即把还没出大巴山的交税官员给拦下来了,在一众富户支持之下,成都府主簿官彭元祥和兵马都监王煜联合起来辅佐新皇登基,自此另立朝廷!

    *

    江州府如今面临新形势,潘邓特地召集众人开了会,问道:“可打探好了?这彭元祥和王煜是什么来头?”

    有个年轻的胡参军说道:“彭元祥是成都府主簿官,彭家人在此地已有九代,从前便是富裕之家,后来子孙也有入朝为官的。彭元祥是彭家七代子孙,已在成都府为吏十余年,此人在富人之中颇有美名,与成都府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90-300(第3/14页)

    众大户之家都交往甚深,此次也是众人推举他出来主事。”

    潘邓又问胡参军道:“成都府府尹和通判呢?”

    胡参军说:“听百姓所说,官员不听旨意的,都被彭元祥杀了。”

    众人没做声,胡参军见状又说起了王煜,“王煜乃是朝廷官员,被派到成都府任一任兵马都监,在任已有七年,并没另换别府。王煜家乡淮北,在蜀地没有根基,王煜在四年前和彭家新结成了通家之好,他两人也成了亲家,自此在蜀中站稳脚跟,两家一起谋夺大业。”

    胡豆又叫自己旁边的人汇报工作,那小参军见着年纪确实不大,十五六样子,也坐得及其端正,面前摆了本子和笔,还有小茶缸,他缓缓开口说了前些日子同伴一起外出调查获得的情报,“……自从蜀中另立,他二人便挟持了王府,近日王煜出兵在外,将蜀中大部分地方都打了下来,彭元祥则是修建宫殿,任命官员,升迁罢黜全然没有章法。”

    众人点点头,这姓彭的比那姓粟的还过分,十分玩弄权势,这样毫不遮掩,俨然已经做了土皇帝一般。

    刑名扬说道:“蜀地易守难攻,乃是四塞之地,虽然一朝独立,可大宋朝廷如今自顾不暇,拿他们也莫可奈何。”

    晁少古则说道:“且看他们是什么打算,如果偏安一隅,自然能过安生日子,但是但凡有人想要谋求更多,必定要向外进军。成都府往外只两条路,向北是汉中,向东就是江陵府。”

    若是成都府有此打算,他们江南对江陵府就不能再徐徐图之了。

    *

    晁少古所想的没错,成都府若是只想固守那一亩三分地,也不必弄个那样大的名头,直接学京兆府一般效仿天下四总管便是。既然搞出这么大的阵仗,必是有所图谋。

    彭元祥和王煜二人所图不止蜀中一地,他两人实则想像董平与郭药师一般,真真正正做个一方霸主。

    是以王煜在收复蜀地过后,下一步就要出兵江陵。

    他手中三万来兵马,与彭元祥商议之后,欲乘胜起势,在众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奇袭江陵。

    只是这样颇有些师出无名,是以二人商议一番,绞尽脑汁想出了个好主意,山不来就我我便就山,此时师出无名,他们弄些事来,叫江陵府理亏,蜀中不就师出有名了!

    二人筹谋着奸计,彭元祥说道:“……只是江陵府如今府尹乃是粟家子孙,名为粟裕,又有精兵两万,不可小觑。”

    王煜则是嗤笑,“粟裕此人不足为惧,只待有了讨伐江陵的名头,我蜀中大军进发,踏平江陵府!”

    *

    江州府上半场关于蜀中的会议开完了,晌午众人在府衙用了一顿便饭,下午又来商讨江陵一事。

    会议开始之时众人便对如何应对江陵府,以及如何利用江陵府闹饥荒的事争论不休,潘邓到达之后,辩论声渐停,潘邓笑笑:“辩论一定要有,越辩理越明,咱们的方法也越好,只是不要不考察就辩论。”

    他说着依旧让胡豆率先报告。

    胡豆拿出手中《江陵府农村考察报告》来,让手下小参军拿出相同的几份供众人传阅,而后说道:“据我众人所考察,江陵府民间并不是一个整体,我曾听老师说过,动乱之时,民间就少不了秘密团体,参加者有无地的农民,失业的城郭户,流氓帮闲等等,这类群体坏的就如之前的白莲教,好的就像乡间的义勇团;这类团体或用教派迷信为团聚的工具,或采用家长制武装身……”

    众位一边听胡豆说着,一边打开他分发的小册,几人凑在一起看起来。

    现在的江陵府就有一个这样的大团体,名为和助团,其领头人是当地有名的士绅谢安斋。

    谢安斋早在政和年间就建立了一个书社,找了很多有学识的人,自号鸠首,带领同乡的读书人人读书。他同时也会帮助乡里,因此颇受百姓赞誉,在读书人心中也名望很高。

    他曾经说过,“士绅就该造福乡里,什么都由官府去做,那君子何以博学?”也因此话,十分受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推崇。

    如今动乱之时,又恰逢闹饥荒,有了他的号召,许多百姓加入和助团。谢家撑起这样的行会,叫会里所有人互帮互助,守卫乡里。

    胡豆总结道:“……如今此团在江陵府声势浩大,人尽皆知,已成了除官府和江陵军以外的第三股势力了。”

    第293章 江陵粮慌

    江陵府铜门镇谢家宅院,谢安斋正在看账本子,想他年轻时原是不管琐事的性情,如今被逼得不得不对这些黄白之物上心了——没法子,江陵闹灾荒,他们和助团也快没粮了。

    和助团的成员多是无地的百姓,没有工的城郭户,还有些流氓帮闲,他们这些人聚在一起,本就不事生产,家家都没粮,再崇尚“和助”又靠什么来互帮互助?

    谢安斋早年聚集乡中人,原本只是想办读书会,学江西、江东等文风昌盛的地方行事,将没有功名的学子召集在一处互帮互助,他谢家也在江陵府做一任民间鸠首之家。

    可没想越做越大,他之善名远扬,不少老百姓家里有困难的便慕名而来。他不忍百姓受苦,谢家也有些家资,他能帮的便帮,前几个月更是开仓放了几次粮。

    这下不得了了,来的人越来越多,谢安斋也不忍辜负百姓。凡加入到他和助团的穷苦人,他都靠着家族这些年积攒下的粮米来资助,可这样也是吃家族的老本,今年又是灾年,根本没有收成,再这样下去,不到下季青黄不接之际,他们这些人就要变成匪军了。

    谢安斋叹了一口气,他算是知道乱世为何盗贼流窜,大大小小的流匪团队频出了,人是要吃饭的,吃不饱肚子,很容易演变成动乱,现在他手下和助团有三千人,已经是个庞大的数目,如果这些人重新流亡,危害不小。

    现在当务之急是吃饱饭,把这些人稳定住。谢安斋合了账本,起身出门,预备去江陵府刘仁庚家里,准备借些粮。

    他家小仆跟随在身后,悄悄问道:“主人,咱家真没粮食了?如今咱江陵府闹了灾荒,我都听人说了,各处都没粮。”

    谢安斋说道:“小仆莫要多嘴,江陵有灾,别处又没,总有粮食能运到这来,就算没粮,只要借一借,凑一凑,撑过这几个月,下季就好了。”

    两人进了府城,一路走到了刘府,刘仁庚听了谢安斋一言,自己也愁眉苦脸,“现在哪还有粮食了,我家也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呢!谢贤弟你眼瞧整个江陵府,现在谁家富裕?大家伙都没粮,简直邪了门了!”

    谢安斋听了也说道:“我听人说如今城中粮价翻了几番,一斤稻米竟然要一百多文,这事真假?难道没别地的商人来这卖粮?”

    刘仁庚说道:“一百多文?一百多文那是上个月的价钱了!你今日要买粮,可买不到!如今时局动荡,江陵府又是个紧要地界,但凡有个风吹草动,没人敢上咱们这来。如今各方都按兵不动,不知如何是好,唉,我们这些在城中的,也只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了。”

    谢安斋说道:“小弟平日里不在城里面,因此许多事不知晓,现在城中局势紧张,府尹怎么说?”

    刘仁庚叹了口气,“咱们这届大尹深居简出,没人能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90-300(第4/14页)

    攀得上干系,愚兄也说不上话去。只昨日里贾家有人来访,与我交谈几句,直说粟大尹是关中大族,书香门第,又有叔父新做当朝宰相,权势滔天,荆州又是动乱之地,他已不想在此,想要回去了。”

    “啊?”谢安斋有些吃惊,“他在咱们江陵府任期还没满两年,怎么就要走?朝廷会许他回归吗?”

    刘仁庚说道:“当今局势贤弟还不明白?南京应天府出那么大的事,现在那朝堂整个都是他们家的了,还有什么许不许?”

    谢安斋有些焦急,“眼下正是乱局,府尹大人不主持大局便罢,这个节骨眼上离任,叫江陵府百姓如何是好?眼下大家伙都没粮食,粟大人不为我等做主,这……”

    二人相对无言,过了一会儿谢安斋又问道:“贤兄可为我想想法子?小弟如今该如何是好?”

    刘仁庚见他如此焦急也不忍心,知道他有一大摊子事放不下,可自己也无能为力,如今想想,也只能由自己当这个恶人了,遂劝道:“贤弟莫再借了,现在江陵府没个主心骨,大族只顾关门闭户,以应对动荡呢,你去哪里能借到粮?你常年在镇里或许不清楚,眼见着城里就要闹粮荒了,常言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贤弟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了谢家一族着想呀……”

    谢安斋则是关心他前头说的那句:“闹粮荒?城里局势如今已经到这种地步了吗?怎会如此?”

    刘仁庚说道:“贤弟来时没从中街走不成?你去时只管在城中那几条有粮铺的街绕绕,便知如今局势如何了。”

    *

    谢安斋告别了刘兄,与小仆一同走回家去,依照刘兄所言去城中大小粮铺看了看,果然触目惊心。

    街上排了好长的队,每家铺子前面都有人围着,那铺面里面的伙计一叠声说道:“没粮了,今日就这些,回去吧!”

    百姓怨声一片,“粮食怎么这么少?我已一连来了几天,两斤稻米都买不到。”

    “今日已经两百一十文了,叫人怎么活?”

    “……可也没法不吃饭呀,掌柜的,你行行好,就不能寻些法子吗?”

    街上怨声一片,突然人群之中叫嚷起来,有几个半大小子冲出人群,往城边跑去。

    有人高声叫嚷,“他们抢了我的粮!”

    城里乱作一团,谢安斋此时真感受到了乱世的气息,他江陵府几十年之间何曾如此过?往年也不是没有闹过灾荒的,大家伙把这一阵挺过去,到了来年风调雨顺,也就度过一劫了。可如今一季歉收一季受灾,便到了如此境地。

    江陵府不光城中没粮,局势紧张,更兼内忧外患,江南与蜀地都虎视眈眈。

    兵马都监赵仲延此时正在军营之中操练士兵。

    如今两地暂且并未见大军讨伐,可赵仲延也不能放松警惕,只因他知道江陵府这个地方的重要性。江陵四通八达,自古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他身为此地守将,镇守一方,必不能让江陵在他手中出岔子。

    因此赵仲延也数次拜访粟大人,不为别的,他军中军粮也没了,可粟大人却并不心急,每次都是三言两语,将他搪塞回去。

    赵仲延副将严铭到军营之中寻他,一见赵都监便说道:“都监大人,还没要到粮吗?”

    赵仲延见他来了,把手上棋子放在舆图之上,叹了口气,“粟大人不欲消耗兵力,只让我等驻守此地,少些操练,节省些粮食。”

    严铭闻言一拳砸在桌上,“他只等着有机会就走,怕是连行囊都收拾好了!哪里管我江陵府死活?”

    赵仲延也无可奈何,江陵府长期有士兵把守,兵力比其他的州府都要多,本是军事重地,合该重视军中事。但是大宋朝一脉相承的,便是武将要听命于文官,粟裕在这江陵府压他一头,如今太守百般搪塞,他这个武将一点办法都没有。

    严铭见都监不语,悄悄说道:“我昨日得知一事,事关重大,我又没有把握,不知该不该讲。”

    赵仲延少见严副将如此,便说道:“你我二人同僚数载,我明白你的脾气秉性,有什么你只管讲就是。”

    严铭便说道:“府尹乃是粟家人,粟家关中大族,如今关中那边也闹粮慌,我怀疑他偷偷把江陵府的粮食运出去了!”

    赵仲延皱眉,见左右无人,说道:“这事不兴乱说,可有证据?”

    严铭说道:“我部下整日在城门看守,城中有大车来来往往,有一车队甚为可疑,可随行人是府尹家人,营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