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330-34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330-340(第1/14页)

    第331章 讨关中之计

    几个副使听了齐大人问话赶紧摇头,“没有没有。”

    “我们怎敢做此叛逆之事?”

    齐隆见状,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说话之间有衙役来通报:“马大夫来了,说是欲招待齐正使去丰乐楼一聚。”

    齐隆听了之后便挥散众位副使,叫他们各自回屋,自己则随马扩去了丰乐楼。

    酒菜上了一桌,马扩给齐隆斟酒,“……这丰乐楼虽不是苏州府中间那几条街上的,也不是苏州府老字号,可它名气也大。细细数来,到今日满打满算,丰乐楼在苏州府开店不过六年,可它却能越过苏州府那几家大酒楼去,常年宾客盈门,坐无虚席,贤兄可知为何?”

    齐隆扶着酒杯,看斟满了酒,凑上去喝了一口香醇酒香,“这是为何?”

    马扩说道:“只因他来头不小,这丰乐楼原先是汴京城第一大酒楼!”

    汴京城?得有几年没听过此城消息了,齐隆也不禁感叹,“那这酒楼的东家可真是不寻常,他竟只在京城开酒楼呢!我听这‘丰乐楼’耳熟,好似早年间听过此楼,没想到真是同一个!”

    齐隆自从入仕,便一直待在河北边疆一地做县令,像他这种没有靠山的小官员,也不做那能入汴京城做一任京官的春秋大梦,是以对汴京城的事也是道听途说。

    马扩徐徐说道:“当年金军南下,汴京城破,陛下千里奔袭,带着大军解救汴京城,而后数万百姓跟随南渡,这丰乐楼东家樊掌柜就在其列。那时樊东家也是身无分文,跟着陛下逃难,后来一直到了苏州府又重提旧业,一步步又有了今天。”

    齐隆又左右打量这家酒楼,他们在小包厢之内,却也能听到楼下热热闹闹的叫菜声,真是生意红火!

    “如此说来,这樊掌柜不愧是能经营起‘第一楼’的,果真懂得审时度势!”

    马扩与他碰了一杯,“谁说不是呢?人生在世,只懂得这一个‘形势比人强’,便已胜过旁人无数了……”

    嗯?齐隆敏锐地有所察觉,警惕地看着马扩,马扩呵呵一笑,状如未见,“贤兄不闻顺天者安逸,逆天者徒劳?我比起贤兄如何?如今我官居五品,在这鸿胪寺中,难不成是为得我比贤兄才高不成?”

    马扩自己摆了摆手,“某自认诗作文章不及某半分,只上马拉弓有些造化,我有今天,时也命也,归根结底,是跟对了人!”

    齐隆知道他想说些什么,筷子夹了好几下,夹了片水晶肴肉吃了。

    马扩又把酒满上了,“……可话又说回来了,这都是人的运……”

    齐隆也干巴巴附和:“时也运也,一个人一生又有几次运?有的人这一辈子都走不了大运……马兄如今……”

    马扩连忙说道:“旁人有没有运不知道,齐兄难不成看不见这眼前的好运?”

    齐隆抬眼看他。

    马扩说道:“齐兄现在人已到了苏州府了,陛下就在苏州府中,现在我两方联合一事正在商谈,若是此事成了,燕京便是大越之地,贤兄亦成了大越官员了。到时候皇帝念着贤兄之才,御笔一挥,将你调来中央,我二人岂不是可在这鸿胪寺中,也做一任同僚了?”

    到鸿胪寺中做官,那岂不是做了一任京官了?说起来还真是时也运也,想他齐隆从前没有门路,做梦都不敢想去汴京城中,如今新朝的京城换成了苏州府,他也能坐在这丰乐楼里喝酒吃菜了。

    齐隆看着马扩神情恳切地看着他,要多真诚有多真诚,脑袋连忙一晃,他刚才在想什么?不能受此人蛊惑!

    齐隆放下筷子,捧起酒杯,又把话题转移到了丰乐楼,“依贤弟所说,这家掌柜的真是个妙人!想从前皇帝还没登基之时,他便能跟着龙气来此定居,实乃眼光独到!”

    两人碰了一杯酒。

    没等马扩说话,齐隆又紧接着说道:“愚兄这些年一直在北地,南面这些事只靠听说,当年金军南下,世道多艰,多亏江南有此明主,我中国才能保全,不被那金人欺凌!”

    马扩见他不愿多说,自己也便顺势说道:“汴京城得救之后,无一人不像贤兄这样想,汴京百姓当时便想要我主登基,只被陛下推拒了……”

    两人又谈起了从前的事,方才的话题被轻轻揭过。

    *

    潘邓自从做了皇帝,也算是明白什么叫孤家寡人了,以往他与众人商量事儿都是坐在一块儿,现在可不成了,他得单独坐主位。

    潘邓陛下别扭了一阵子,自己拿着大茶缸去政事堂大会议桌上开会了。

    “林将军现在已经稳定了河北局势,目前驻军应天府,我江南目前也已整军妥当,粮草皆足够,也该打算中原一事了。”

    张清也十分赞同,“现在快到三月了,北方严寒已过,此时出兵,我江南军争取在今年冬天之前,拿下中原!”

    阮二将军便说起了林将军传回来的情报,“中原一地,西路总管王襄去年自立为关中王,其手下副总管孙昭远,如今已经被其任命为大将军,还有兵马都监黄城明,陕西制置使钱盏,这两人被任命为将军。除此之外还有文官首领范致虚和白时中驻守西京洛阳,至于京兆府,依旧由京兆尹赵恪成治理。”

    “那王襄现在在哪儿?”

    阮二将军翻了翻自己手里的几页纸,“王襄始终驻守西京洛阳府,并没去旁的地方。如今他现在辖下有京兆府和洛阳府两地,是进可攻退可守之势。”

    京兆府属关中,洛阳则是中原腹地,王襄手握关中与中原两宝地,也难怪他想和大越比拼一番了。

    阮二将军又补充道:“……早年建炎年间,京兆尹没粮的时候,赵恪成就宣布效仿宋钦宗时期四总管,自此独立。独立之后还是没钱粮,刚好那时王襄在中原一地颇为富庶,就救济了一番,赵恪成顺势就投奔到王襄麾下了。”

    众人听了此消息,议论一番,阮小五此时悄声说道:“我这还有一个小道消息……”

    众人又移过头来看他,“什么?”

    阮小五说:“据说……在去年张叔夜率军攻打江南之前,中原就有意攻打应天府,打算来个消灭宋室,他王襄统一中原河北,就此称帝!”

    袁常棣瞪大了眼睛,他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事,“这是真的不成?那张叔夜率大军攻打江南的时候,应天府空虚,王襄怎么没趁机攻打?”

    “结症就在这儿……”阮小五说道,“本来中原已经要兴兵了,却不知道怎么的,他手下两个军的首领打起来了,王襄为了劝架,出兵阻挠,一来二去,咱们江南的仗早打完了,林关两位将军都北上了!”

    众人听到这儿真是有股庆幸之感,想来王襄也知道严守军事机密,这件事他们很少有人听说。幸亏当时宋军南下,他们反击得快,出兵及时,又北上攻打应天府,不然让王襄夺得先机,率先入主河北,他们与王襄成南北之势,只以长江相隔,局势将更加麻烦。

    袁常棣幸灾乐祸,“怪不得王襄不来朝拜,八成心里恨死了。”

    余深则问道:“当时是他手下哪两个将军火并?”

    众人也想知道,如果得知他手下哪两个将军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330-340(第2/14页)

    之间有矛盾,就可借此离间。还是那句老话,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上策也,如果能靠计谋谋得中原,好过发兵攻打,生灵涂炭。

    没等阮小五开口,阮二将军说道:“不是现在的那些个将军,在他手下火并的,都是些小头领,中原这些年乱得很,没有个领头人,大大小小的山头就跟那个雨后春笋似的,从那熊耳山顶上往下一看,全是些义勇团,忠义帮的,你要是细数,能数出百来个!”

    宗泽皱紧了眉头,“中原怎么如此乱?那些个官员都是干什么的?”

    “诶呦,宗老大人你去那儿看了就知道了,乱也该它乱,也不是啥地方都像咱江南似的这么安乐的。当时打起来的两个小将军,说白了就是崆峒山和嵩山上两伙山贼,一个叫烈火枪袁六郎,一个叫铁胆豹白天霸,当时各集结了一万人马,打得是天翻地覆,日月无光,后来你们猜怎么着?”

    “怎么着?”

    “被王襄全收拾了!”

    潘邓此时突然问道:“如今中原和关中的这些小军阀,全都靠王襄一个人养?”

    阮小五抓抓脑袋,“这……这不知道。”

    阮小二拍了他兄弟一下,“这有什么不知道的,那还用脑袋想?那些个小山贼,不给钱不给粮,哪个替人办事?肯定得王襄来养!”

    潘邓仔细想了想,突然笑出声,“既然如此,我倒是有一计,想必不必费我军力,便可收服关中。”

    众人都看向皇帝,想知道陛下意欲何为。

    潘邓笑着说道:“先派一队人乘着船,从咱们运河走,到关中去一趟吧。”

    *

    河中府河东县,田间耕种的汉子挥着锄头汗如雨下,到了晌午间几个人凑在一块儿歇息,顺便说起家国大事。

    “潘大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打到咱关中来,这日子真是要了命了……”

    “要我看也快了,江南称了帝,咱们这儿也快迎来‘解放’了!”

    “唉,现在不盼别的,就盼潘大人赶紧来,咱们好能早点过上好日子!”

    他们几个坐在阴凉处喝着水,没注意到旁边大路上走过的两个人满脸奇怪,其中一人在马上吆喝道:“这是河中府吗?”

    那几个汉子回过头一看,是两个骑着马的官人,“这是河中府!咱们是河东县,官人往北走就是府城!”

    那马上之人接着说道:“……原来是河中呀,我还当这是江南呢!这小老百姓都说起那姓潘的好来了。不过你们在这田间地头上说上两句,你那潘祖爷爷能听见吗?他听不见,怎赏你几角钱呀!你们这不是白说吗!”

    哦豁?那几个汉子一听都放下水碗,不得了,感情这俩人不是问路的,是来找茬的!

    第332章 拜访河中府

    田间几人站了起来,“你两个从哪儿来的?”

    “我们?我们是河北来的。”

    “河北来的?呵,赵地村汉!晓得什么是五民主义吗?”

    那马上两人一听更不得了,齐强勒了勒缰绳,“五民主义?那不是江南那边才讲的吗,你们河中怎么知道?”

    田间之人说道:“大越五民主义何人不知?你几个既然听说过,能不能把这五民主义挨个说出来?”

    马上之人嗤之以鼻,“谁要说这些?”

    田间几人顿时嘲讽,“诶呦,连五民主义都说不出来……”

    “打扮的好歹像个官人,还骑着高头大马呢……”

    “啧啧啧啧啧……”

    那两人:“……”

    齐强咬牙切齿,“他五民主义是什么好东西不成,还得人人都知?不过是些迷惑视听之语,弊大于利!”

    “哦豁……还是官老爷呢,瞧瞧这见识,还没咱们田间地头的小老百姓广。”

    一个老汉撇嘴,“不就是背不出来吗?也没什么要紧的,就是我家五岁的小孙孙都背得下来,唉,啧啧啧……”

    齐强怒吼,“谁不会背!瞧不起谁!一共不就十个字!敬民知民恤民利民强民,我看一遍就记住了,这么点东西还用专门去背!那得是什么样的庸才!”

    那几个汉子掏掏耳朵,一人说道:“说这么大声干什么?当谁是聋子不成?我告诉你俩,有此五民论,方知官府是真正体恤百姓的,这是大越官府办事的……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老百姓真正要的,我们河中府,早晚归越!”

    说着几个人摆摆手,也不打算和这两个人过多纠缠,扛着锄头下了地。

    齐强却不依不饶,他什么时候被几个乡野中人如此看不起过?“你们如今在关中王治下,耕着关中王的地,还想着归越!田野之人,寡廉鲜耻!”

    那几人听他居然开骂了,也不走了,转过身来,“你别走,你下来说说,我们怎么就耕着关中王的地了?”

    “你们身在关中王治下,耕的就是关中王的地!”

    “行,就算我们耕的是关中王的地,那又怎样?我们前几年耕的还是大宋的地呢,上头是哪个,和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有个屁相干!”

    “要么说你们是寡廉鲜耻!连人主是谁都不知道。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就要骂娘!”

    这几个汉子真是笑了,“……你说明白了,谁是谁的娘?俺们辛辛苦苦种一年粮食,那姓王的说要拿走多少就拿走多少,没了我们在田间地头忙活一年,他关中王有饭吃吗他!我问你谁是谁的娘!”

    齐强简直被这几个人的歪理气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伸手指着几个,“村夫少强词夺理!天下何处农家不交税?在这大放厥词,尔等可识字吗!知不知道赋字怎么写?左钱右武,百姓向朝廷缴纳赋税,朝廷则凭借这些财用组建军伍,守护百姓安宁平安!你们就只见眼皮子底下那点粮食,不见要是没有官府军队,尔等平民早就被人践踏抢夺了!”

    一汉子翻了个白眼,“要是没有官府,我们早就归大越管了,日子过得更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