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20-130(第1/42页)
第121章 日进斗金 杀猪宴
他们赶了两头猪过来,裴长青确实不好让他们赶回去,便说当场杀猪炖肉。
有童大舅和陶族长这俩杀过猪的,也不需要特意请镇上曾屠户过来杀猪,他们自己就能操作。
珍珠跑去找阿鹏,“师兄,你去把宝儿和我小姑小姑父喊来呗。”
裴云前几日从县里回来,顺便把宝儿接回去。
师妹有请求阿鹏自然不拒绝啦。
他去问问裴长青还有什么要带的。
裴长青:“让宋三爷把禚三爷也一起请来,顺便去粮店买两袋米面。”
陶族长和童大舅他们也带了粮食来的,差不多一个汉子两斤的量,不过今儿杀猪宴吃饭的人太多,粮食怕是不够,还是要多买一些。
水嬷嬷原本要打发小全子和小才子去买米面的,见状就让他们去帮忙杀猪了,又吩咐卢锦和张顺烧水,一会儿秃噜猪毛。
阿鹏走后,裴长青又让小全子去请陶氏和高老二一家过来吃杀猪宴。
高里正父子三人去了县里,要明儿才回来。
陶氏带着高进禄来的,说高老二和女人们要管养猪场养鸡场,走不开。
她带了十斤面粉和一篓子木炭,对裴母和水嬷嬷宫嬷嬷笑道:“这个木炭是松木烧的,用来烤肉可香呢。”
裴母收下了,道声破费,让她上炕热乎。
陶氏一撸袖子,“不用上炕,我顶会收拾猪大肠呢,一会儿我帮忙收拾。”
今儿杀猪,裴大伯、大伯娘以及三叔三婶儿、四叔四婶儿反而不能帮忙,他们还得上工干活儿呢。
裴大柱等瓦匠却是闲着的,十好几个汉子呢,人手足够。
王大和裴大柱都没动手杀猪,去帮王木匠他们干活儿。
家具单子一直不断,做完一个又来俩,给王木匠和另外俩木匠高兴得一点都不觉得冷。
原本裴长青说太冷要给他们放假,他们都不肯,搬到东院儿草棚子里继续干。
童树林和童二狗也会点木匠活儿,这边儿杀猪的男人太多,用不上他们,他们也去给木匠打下手。
学习班的孩子们听见猪叫都没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二蛋索性给他们下课,让他们去参观杀猪。
这年代菜市口砍头都有不少人围观,更别说杀猪了,都是热闹。
一边儿害怕一边围观。
一时间,上工的、杀猪的、围观的、做饭的,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顾千里和属下韩方就是这时候来的。
皇家学习班已经步入正轨,每日按部就班学习、接收新一批小太监和锦衣卫、送走学会的小太监和锦衣卫。
顾千里就把学习班交给逄百户和葛百户,留下一个属下帮忙,他则带着韩方到豆腐村来。
陛下非常看重豆腐娘子一家,即便水嬷嬷和宫嬷嬷在这里,顾千里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过来待一阵子。
了解足够多,才能更好地回复陛下的问题。
韩方:“大人,他们可真热闹。”
顾千里:“住几天,我们也是这热闹的一份子了。”
宫嬷嬷和水嬷嬷喜欢这里,他又何尝不喜欢这种没有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日子?
也算偷得浮生半日闲,趁着执行公务之便,来体验体验。
两人下马,见路边儿有拴马桩和大石头,便把马匹拴在那里。
“嘎嘎”,立刻有大鹅叫着晃晃悠悠地过来。
正在东院儿帮忙砍白菜洗白菜的裴大根裴大民听见动静,探头看了看,立刻朝东边儿喊:“阿宁,来客人了。”
沈宁听见动静便快步过来,本以为是县里哪位老板派来的人,没想到是水嬷嬷的外甥顾千里。
她笑着招呼两人,请他们去西院儿。
水嬷嬷听说自己外甥来了,掰老面引子的手都一顿,这个顾千里就这么喜欢住乡下啊?
她脸上堆起笑,热情道:“千里啊,办完差啦?我以为你回京了呢。”
顾千里:“姨,我暂时不能回京,还有另外差事要办,最近没事儿就过来看看您老。”
他又朝裴母、裴长青和沈宁施礼,“要叨扰诸位了。”
水嬷嬷朝沈宁道:“阿宁,东屋不是还有两盘细炕嘛,让他俩睡那里,白天帮着作坊干活儿。”她笑道:“他俩力气大,推磨、压粉、捣粉的都能干。”
这事儿她之前就和沈宁说过,外甥可能来打扰几天,还让沈宁放心他俩是军中将领不会偷学手艺的,学了也没用。
沈宁自然不担心这个,只是怕委屈了人家。
她和裴长青早就觉察水嬷嬷宫嬷嬷等人不对劲儿了,说是萧先生送来学厨艺照顾阿恒的,可他们对学厨艺并不是很热衷,也很少说萧先生,跟阿恒也没有很亲近,阿恒对他们也……不亲近。
不过只要对方没恶意,他俩是不胡思乱想的。
阿恒和萧先生不会害他们就是了。
这个顾千里一看就不是一般人,很有高级军官那种杀伐果断的气质。
甭管他有什么借口,也不会随便住在老百姓家里。
那自然是……有事儿咯。
还是那句话,只要对自家没有恶意,沈宁和裴长青就不多管。
反正他们也没什么怕人的,随便人家怎么查。
沈宁和裴长青同意了。
几人互通了姓名和年龄,顾千里大几岁。
沈宁:“水嬷嬷,顾大哥他们应该没吃饭呢,先煮碗米粉垫垫肚子吧,杀猪宴还早呢。”
顾千里没拒绝,他们的确饿了。
水嬷嬷正在泡老面引子,打算发面蒸馒头。
小珍珠说吃腻歪煎饼和米粉了,要换换口味吃馒头,她说阿恒和两位嬷嬷都是北方人,肯定更喜欢吃馒头的。
珍珠要吃,水嬷嬷当然给做啦。
她让卢锦去给顾千里两人煮米粉,“多煮一些,谁要是饿就先垫吧两口。”
家里有高汤,煮米粉浇上两勺骨头汤也喷香的。
顾千里和韩方两人吃米粉的时候颇为惊艳。
他们天南海北地执行公务,吃过各地特色的饮食,米粉自然不例外。
韩方:“头儿,沈娘子家的米粉更劲道,更爽滑,一点不黏糊,还有嚼劲呢。”
顾千里嗦了一大口粉,“确实如此。”
韩方:“头儿,这米粉配那个福气锅也很好呀,大冬天的掰一块油料丢进锅里,煮上这么一锅米粉,就开嗦呗。”
他呼噜了一大口,爽!
福气面当然好啦,那不是贵么,偶尔打打牙祭还行,哪里能天天吃?
米粉就不一样了,比面条还便宜呢。
顾千里:“成,那就从沈娘子这里定五千斤米粉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20-130(第2/42页)
过去。”
桃源学习班那里发一些,再随船北上给自己属下家里发两千斤,另外还得给其他相熟的人家发两千斤。
给他们送腐乳和腌白菜的沈宁听见忙道:“顾大哥,作坊现在没有那么多存货,你们第一批少定些,分批发货。”
顾千里:“成,还有腐乳、鸡蛋、变蛋都要。”
尤其这个变蛋很奇特,给兄弟们尝尝,长长见识。
看他们张口就几千斤货,沈宁都麻了。
刚做豆腐生意的时候半斤几两的换,一斤豆腐换六两豆子,后来靳老板那些人一定几十斤她还觉得挺多,再后来上白斤、几百斤,现在动辄上千斤、几千斤,她都习惯了。
唯一的感觉就是:米粉作坊生产力不行啊,跟不上!
米粉她都没宣传,依然是老客户带新客户,靠口碑积累人气。
结果不只是成阳县诸老板大批量定米粉,就连东边儿四海府、南边儿成安县,乃至淮洲府都大量进米线。
蔺家酒楼原本有米线,现在也从她家进,说她家米粉更好吃。
曹二爷更狠,不只是做成安县的代理,还随船把她家米粉卖到大运河沿岸去。
他家货船主要跑大运河淮州到徐州这一段,如有需要也会往南去到扬州。
曹家反馈说这米粉很受欢迎,销量特别好,而本府西边儿的桃源县、西北边儿的宁安和绥安两县也都从他家进货。
只曹家和蔺家就能把沈宁这边儿的米粉包圆儿,也得亏成阳县百姓更喜欢买便宜的扁粉,只有靳老板、孙老板、杨老板等高档酒楼才会买贵的圆粉。
即便如此,高里正他们现在8辆骡车不停地运货,依然不够发的。
像麻酱鸡蛋、咸鸭蛋和变蛋、腌白菜已经断货,新的还得等一阵子。
家里发出去的坛子、缸也陆续收回,继续装坛。
可还是空缸更多。
圆米粉每天做,但是攒不下,做多少出多少。
再这么下去,沈宁觉得米粉也得和豆腐一样化整为零,委托村里人做,让整个豆腐村变成一个大作坊,每家每户就是这个大作坊的一个小车间。
现在除了素鸡和腐乳,豆制品都是村里做的。
在沈宁严格质检下,他们的质量、卫生情况都保持得很不错,米粉应该也可以。
顾千里不知道他们定五千斤米粉给沈宁带来这么大压力,毕竟他们觉得订货多沈娘子赚钱多,是好事儿。
谁会嫌弃生意做得大呢?
沈宁这个不起眼的作坊非常赚钱,不只他们自己知道,某些有心人也很清楚。
说不嫉妒是假的,有些人眼红得滴血。
陈三就是其中之一,他终于得了机会跟陈老大、老二一起吃饭。
三人在淮洲府陈老大的宅子里吃酒闲聊。
陈老二:“大哥,豆腐村那姓沈的女人好厉害呀,不少人私下里都叫她财神爷呢。她作坊出的米粉把蔺家自己的米粉都打败了,蔺家直接从她那里进呢。”
那个素鸡、麻酱鸡蛋、变蛋什么的还算了,是她独门配方,可米粉不是呀。
蔺家有自己的米粉配方,外地吃米粉的地方也有自己的配方,怎么现在都夸她的好?
他们也尝了,豆腐村米粉确实比之前吃的更爽滑劲道、耐煮、不碎、不黏糊,不管煮汤粉还是做炒粉都相当不错。
陈三去过豆腐村,陈老二也借着去龙庙镇的机会打量过,那就是一个毫不起眼儿的、寒酸简陋的乡下作坊。
土坯屋子都没几间,一水儿的草棚子。
怎么就那么赚钱了?
搁谁都不待信的。
可他们的粮食走货量看得出人家没弄虚作假,实打实出了那么多货,赚了那么多银钱。
陈老大:“她买咱们的粮食,出货量大咱也跟着赚钱,是好事儿。”
陈三:“大哥,她可还从蔺家买粮食呢。我听说她在龙庙镇跟很多农户订了契书,让人家来年把豆子都卖给她,那咱龙庙镇的粮店收粮就成问题了。”
陈老大沉吟起来。
陈三继续道:“大哥、二哥,你们不知道,现在谭姨娘跟她搭上了,可风光呢。还四处放话,六弟要读书走科举的路子,你说她什么意思?不就是想压大哥二哥一头?”
拙劣的挑拨离间,可陈大陈二确实对这些庶出的比自己儿子还小的弟弟们非常排斥,隐藏敌意。
尤其谭秀得陈老爷欢心,陈玉箫、陈琦姐弟生得又格外漂亮。
他们觉得谭秀那人惯会攀高枝儿,为了陈琦她将来肯定会把陈玉箫送进某人的后宅。
甭管成阳县主簿还是典史,甚至淮洲府同知、通判、推官、经历的后宅。
目的自然是为了跟他们俩抢夺家产。
到时候他们未必扛得住。
现在听说谭秀儿子竟然想走科举的路子,兄弟二人在生出“小六个蠢蛋自不量力”的念头之后紧接着又生出“谭秀这女人胃口越来越多大”的念头。
这是对他们的威胁!
即便他们哥俩不怕,可等爹百年后,他们也老了呢?
那时候陈琦正当壮年,若是再一二功名,即便没有功名读书十来年也有文人朋友,那他们的儿孙哪里是对手?
如此一想,陈老二立刻坐不住了。
陈三一副自己为大哥二哥着想,对大哥二哥忠心耿耿的样子,“先头儿我在龙庙镇试了试,不但豆腐村沈老板护着她,爹他老人家也是真护着谭姨娘啊,还让我天天去给她请安呢。大娘都没这样要求过。”
陈老二仰脖儿干了一杯酒,哼了一声。
陈三:“那沈老板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