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常见。
至于什么差役、书吏的,整天出入他们村,还在村里投宿、吃饭,再不见怕的。
这会儿听说县太爷来了,有人家就往沈宁家送鸡蛋、不下蛋的老母鸡、白菜、豆芽什么的,帮忙添菜。
沈宁不要都不行。
现在来客也不用沈宁亲自下厨,甚至不用裴母,有谭秀带着几个手脚麻利的妇女就做了。
不过裴母闲不住,做不出稳坐炕头由人奉承说话儿的做派,还是要在灶房忙活才觉得踏实。
曾知县由裴长青和沈宁亲迎进门,见裴母依然亲自下厨,都有些不安,很是郑重地跟裴母裴父寒暄问安。
毕竟裴长青如今也是从七品了嘛。
虽然只是传奉官,虽然传奉官在科举官中风评极差。
可这家不一样啊,这是裴长青和沈老板,这是给成阳县送政绩的!
裴母也笑着跟曾知县聊几句家常,心里难免紧张的,毕竟这可是县太爷啊,往常别说这般亲切地说话,见都见不着的。
好在如今也算见多识广,再有宫嬷嬷日常提点,裴母应酬起来不觉得困难了。
裴长青在东间招待曾知县,沈宁找人去南边儿请顾千里蔺承君等人回来。
结果最近学习班儿都跟着去了南边儿,家里倒是没孩子了。
小珍珠和宝儿也不在家,她整天张罗让师父带他们出去“游历探险”,总想出去摆摊儿卖艺、跟人比试啥的。
沈宁便亲自去把众人请回来。
蔺承君瞧着,忍不住对沈宁道:“沈老板家里应该添几个小厮丫头了。”
在他们看来以沈宁和裴长青现在的财力、地位,家里应该配几个丫头小厮,灶上也应该配俩厨娘厨子。
即便不比他家条件好的都使奴唤婢,谁见财主老娘还亲自下厨的?
他知道沈宁家节俭,寻思她若是舍不得他可以送几个得力的下人来使唤,只要沈宁别误会他想往她家安插眼线就行。
沈宁笑道:“小厮丫头的跟那些孩子也差不多,孩子们这些天被你们迷住了,平时我可不缺人跑腿儿。”
学习班的孩子能文能武,能算会说的,不知道多省心呢。
回到家众人先用了晌饭,然后聚在东间说话。
曾知县也看了白糖和冰糖,自是欢喜得很。
原本寻思自己这两年无功无过,考评满打满算只有中等,升职不可能,顶多平调。
谁曾想他运气好,治内出了这么一家子能人,连带着他也沾光。
今年考评定是优等了。
跟人家沾了这许多光,曾知县也想在任满前为沈宁家做点事儿,同时让她和成阳县捆绑更深,免得以后人家避开成阳县反而去府城或者桃源县开铺子。
说起来桃源县在大运河边上,地理位置确实比成阳县不知道要好多少。
前阵子做了全麻宫腔镜手术,效果不是很理想,有些毛病得了就很不容易好,也很容易复发,索性随它去吧。
积年的腰疼也厉害,胯骨也疼,有些坐不住。
膝盖滑膜炎也变厉害,膝盖天天肿着,吃好多药也不管用了,抽了积液也还会复发,大夫说只能慢慢恢复。
精神也变差,总觉得每天没什么精神,犯困,还睡不着。
啰嗦这些不是卖惨哈,都是社畜打工人,都有职业病,没几个身体完全健康的。
我就是有些惆怅,就……以前总觉得,等我空了我就去运动,只要我动起来我身体就会恢复健康,所以根本不觉得是问题。
现在发现其实不是的。
可能身体一直没事儿,然后某天健康突然就消失了,再也不会回来。
我的感受就是真的要爱惜身体,注重运动、养生,合理安排工作,否则就会被迫减少或者停止工作了。
然后本文恢复更新,就是作者精神不济做不到日更。
但是只要V了就不会坑的,保证会好好写完。
么么哒,再次表示歉意,为了以示歉意,本章留言发红包,么么~~
第163章 笼络 小生意大智慧
他这一趟过来,除了亲眼看看糖坊,还想跟沈宁商量去成阳县开铺子的事儿。
铺子也不用沈宁自己买,县衙有公廨田和公产,其中就有几间铺子出租。
曾知县想低租金租给沈宁一座前铺后院的铺子,甭管她做什么买卖,哪怕就当货栈也好。
作为官场上的人,说话向来喜欢弯弯绕,有话也不喜欢明说的。
可他知道沈宁不喜欢这样,也就一改平日作风,直接说了来意。
“沈娘子如今名声在外,作坊生意也越来越大,在本县开个铺子也方便同行来往交流。”
曾知县也知道本县酒楼、饭馆,甚至杂货铺、酱菜铺子、卤肉铺子等老板们和沈宁的生意合作,靳老板他们总是找机会办什么美食节、美食交流会。而且不只是本县的商户,甚至四海府、桃源县、淮州府乃至其他县的酒楼老板都不辞辛苦亲至豆腐村,就为了跟沈老板见一面,交流交流。
他也知道许知县的小动作,那人总想把沈宁挖到桃源县去。
对于府衙来说沈宁这个财神爷去哪个县发财无所谓,对于他这个县令来说差别可就大发了!
他敏锐地感觉这是促进本县繁荣的大好机会,说不定成阳县会由一个中县发展为上县呢。
沈宁:“曾大人,我们在县城有铺子呀,城北那里租了好大一个院子呢。”
曾大人笑道:“县衙的铺子在西大街上,最好的地段,大家伙儿来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60-170(第9/36页)
方便。再有……”他看了裴长青一眼,笑道:“我方才试了试二郎的学问,不曾想短短时间竟然背了好些书,都开始学做文章了。既然开始做文章,不如去县学旁听。”
他怕单纯铺子不能打动沈宁,就抛出县学读书的条件。
县学只有考生通过县试、府试、院试,成为取得科举资格的生员才能入学。
入学以后不但有月考,学生还需要取得一次岁考的一二等成绩,最后在乡试当年取得科考的优秀成绩,才能获得资格参加乡试。
县学是秀才们的学习场所,虽然大部分秀才不会一直呆在县学读书,更倾向于去有名的书院,但是县学有月考,大部分秀才会参加的。
这段时间就是县学生员们互相交流学习的时间。
能进县学的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出身士农工商,生员之间的关系是不错的。
毕竟能进县学就是实力,就是一个圈子,大家可以互相帮助。
再者县学有固定先生授课解惑。
这些对裴长青都是极好的。
果然,沈宁和裴长青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
裴长青:“大人,小民并非生员,贸然进县学怕是不够资格。”
他虽然被封了传奉官,却没有为官的自觉,依然自称民。
陆裕帮忙补充道:“二郎不必担心,曾大人为你说项,已经与县学教谕商量过。再者你与丁教谕也是旧相识,他很欣赏你,很乐意你去借读。”
之前钦差卫先生来颁旨,丁教谕来作陪,对裴长青的读书情况有所了解。
想到去县学借读就得离开家,裴长青又犹豫。
沈宁却很高兴,虽然她和裴长青自学能力强,可以总结归纳科举考试的考点,但是有些知识点却需要先生手把手教的。
再者裴长青学作文,也需要有个先生随时批阅、纠正。
萧先生再厉害,裴长青也不好意思时时麻烦人家,更何况来往一次书信得半个月呢。
她立刻答应,跟曾知县和陆裕道谢,开铺子的事儿自然也同意。
白糖是奢侈品,且产量很低,她不打算跟其他人合作,自己去县城开个铺子也好。
实际曾知县主动招揽,沈宁和裴长青也不会不给面子,上位者的面子大过天,被撅了大概率会结仇。
曾知县官风不错,不至于记仇,但是作为父母官被驳了面子也不好。
作为他治下的百姓,自然要维护父母官的脸面。
更何况开铺子这事儿是县衙给的福利,没有任何强买强卖的成分。
沈宁以前不去开铺子,是不想跟合作商争利,她开作坊,各家铺子从她这里进货就好。
现在有白糖,开个高档糖果铺子也好。
见夫妻二人同意曾知县越发高兴,“他日得空去县衙把租赁契书签了,早日张罗起来,来年即便我离任,也不妨碍你们继续做生意的。”
两人又致谢。
顾千里和蔺承君也为裴长青、沈宁高兴,纷纷恭喜。
曾知县还要指点裴长青作文,沈宁便和顾千里、蔺承君几个去西间说白糖的事儿。
白糖受甘蔗产量限制,甘蔗产量又受耕地面积限制,所以沈宁和裴长青觉得靠本国种甘蔗发白糖财不那么理想。
最好的办法就是本土种一部分,再想办法跟南边儿小国进口甘蔗或者粗糙的蔗糖回来深加工,这时候暹罗、安南等地还没有制糖手艺。
如何操作就需要顾千里、蔺承君跟朝廷以及地方官员沟通了。
这个建议沈宁没说,而是借小鹤年的口说出来的。
小鹤年跟谢恒一直保持书信联系,他会分享简单的科学知识,谢恒也会跟他分享普通人无法获知的一些信息,譬如舆图。
南边儿诸国以及大庆各州府小鹤年都是从谢恒那里听来的。
他对顾千里和蔺承君道:“既然福州岭南等地可以种甘蔗,那琼州、琉球,以及山里那些羁縻州自然也可以,像南边儿接壤的安南、扶南、暹罗等国肯定也盛产甘蔗。”
他虽然小,却早慧,甚至有一种生而知之的天赋,再加上沈宁裴长青等人的教导启发,他无师自通了很多道理。
他听谢恒说那些地方时不时就要造反一下子,朝廷时常力有不逮,不能很好地辖制他们。
既然武力统治效果不理想,不如经济制裁?
经济这个词是他跟爹娘学的,爹娘现在好像破罐子破摔了,在他面前说话都不怎么掩饰的。
他们经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哪里哪里喜欢闹独立就应该掐住他们的经济命脉,让他们专心搞生产。
他自来聪慧,把爹娘的话结合村里、县里众老板的情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爹娘就是拿住了村民们的经济命脉,让他们一心搞钱过好日子,整天埋头做豆腐素鸡啥的,根本没空嚼舌头打架。
县里众老板也是如此,忙着跟娘合作赚钱,就没空搞内斗了。
那南边儿诸国,以及悬于海外的琉球、琼州府是不是也可以如此?
他们孤悬海外,经济不发达,生活艰苦。
朝廷让他们种甘蔗换其他资源,那些大小地主为了发财就会纷纷种甘蔗。
朝廷允许他们用甘蔗换粮食,一开始甘蔗贵粮价便宜,有些地主就敢全种甘蔗。
如此还有不被人制裁口粮的?
安南那些小国也是,用丝绸、瓷器、茶叶、白糖等换他们的甘蔗,那些贵族估计没有不答应的。
为了换取更多财富,他们会种更多甘蔗。
他们忙着种甘蔗,自然也没多少心思生事儿。
而朝廷从外地换甘蔗,做成白糖大量出口海外,并不会影响国内粮食产量。
这个建议一出,顾千里和蔺承君几个都赞好主意。
顾千里从统治者角度出发,觉得这是给羁縻州等地找到了生财之道,能用甘蔗换钱、盐、粮,他们自然乐意。为了长期跟朝廷交换,他们也不敢轻易生事儿。
再有安南扶南等地,合作日久,两国交流更深,也有助于朝廷更好地了解、克制他们。
为了交易顺利进行,为了保护物资不遗失,那不得派兵护送么?
顾千里瞅着小鹤年,目光里满是赞赏和不可思议。
这孩子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计谋。
他了解小鹤年,知道自己能想到的只怕这孩子也想到了。
别说这么大的孩子,就算很多读书人,没看过舆图也说不出南边接壤的诸国有哪些。
蔺承君是商人,看到的是利益、合作,立刻就盘算他眼下能跟安南扶南暹罗哪个贵族合作种甘蔗,利润几何,下一步发展哪家等等。
王永和冯彬自然没有这等眼界和格局,他们看到的就是小鹤年聪明,立刻就能想办法解决甘蔗不足的问题。
两人是太监,靠奉承主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