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姑父日后自会为黛玉妹妹安排好。只她和三妹妹,府中老爷太太们不管,老祖宗虽养着她们,但老祖宗更偏爱宝玉,对她们并不上心,这样一想迎春只觉得无甚未来可言。
大姐姐都被送进了宫里,说的好听是女官,但那深宫里哪是好呆的地方,偏偏府里老祖宗和老爷太太们都是支持的,到了她们只怕更不堪吧!甚至如她们这般不受宠的庶女,随便一副嫁妆打发出去都算好的,好歹还是正妻,就怕日后被随意送去出,为人妾室,只看府里大房二房的姨娘们过得日子,心中也就有数了。迎春越想越深,浑身一颤,额头似是冒起冷汗来。
“我不愿意这般认命!”探春坚定的道。
迎春压下心中的恐惧,紧了紧心神,她也不想认命,仔细思索着出路,“咱,只怕我
黛玉自入了京,便与宁府三舅母沈氏相处的极好。许是当初沈氏带着次子去扬州给贾敏冶丧,照看过黛玉一段时日。后来到京中,人生地不熟,沈氏怜惜黛玉的处境,时常关心黛玉,黛玉也很是依赖这位长辈。一来二去的,两人倒是处出了一点情分。
“总是麻烦玥妹妹,我心中过意不去。”
“这样,我去宁府三舅母处,求一求三舅母,在提我们,也是好的。”黛玉与妹情分在,自已能帮衬二姐姐三姐姐一把,也是极好的。
迎春探向黛玉,“林妹妹,都拜托你了!”
许是有了期盼,三人心情都好了许多,也有了心思打闹,
打定了主意的黛玉,次日便去了宁国公府,拜访沈氏。
宁国公府三房的院里,沈氏正拉着黛玉说话,她膝下没有女儿,儿媳是个不讨喜的病秧子,虽羡慕二嫂膝下有玥儿,但看着二嫂高龄产女后,身子差了许多,也就不再强求了。
“好孩子,多亏了你时常来看我,你堂舅舅整日里忙着公务,独我一个人整日也无聊。”沈氏满心欢喜的看着黛玉,对她的到来很是欢迎。
黛玉也是笑着安慰道:“舅舅和表哥们都在朝中为官,自然不比寻常人。我不过是个小丫头,平日里也无甚操心的事,能来和舅母多说说话,我心中也是极高兴的。哪里能和堂舅舅他们比呢!舅母太折煞我了。”
沈氏看着黛玉不骄不躁的模样,满意极了,这些年有沈氏规劝着,黛玉的小性收敛了很多,如今大面上看着是十分妥帖的大家闺秀,偶尔在长辈面前使些小性,倒是更加灵动活泼。
沈氏轻轻拍了拍黛玉的手,“玉儿,你如今住的院子可都安排好了?可有需要舅母帮衬的,只管提!”
黛玉对沈氏的关切照单全收,她也不觉得这是拘谨,自从失去生母后,黛玉在女性长辈的教养上有所缺失,沈氏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口,让黛玉感觉心中暖暖的。
黛玉捏着手中的帕子,“舅母,玉儿今日也是有事相求。”
沈氏以为黛玉受了委屈,关切的道:“玉儿,你且说与我,舅母必不会让你委屈了!”
黛玉只说跟着珠大嫂子浅浅学了管家事宜,如今珠大嫂子能教的都教了,之后跟着二舅母学习,只是二舅母平日里要礼佛,她们不好多打扰,想着能否请个嬷嬷教导她们。
沈氏一听心中了然,贾珠之妻母家不显,高门大户里不论是来往的姻亲人家,还是府里的下人们,关系都是盘根错节。她所能教的有限,但王氏可不是个良善的人,怎会愿意出力教导几个姑娘,只怕是敷衍了事。
安排嬷嬷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迎春探春是荣府的姑娘,黛玉也是荣府的表小姐,客居荣府,自已虽是长辈,但却是宁国公府隔了一房的长辈,也不好越俎代庖。
沈氏看着黛玉期待的眼神,“玉儿,若是只有你,那舅母今日便应下了,你时常来我院里,我多留一留你,也不用安排嬷嬷来教,只让你在我跟前多学一学便好。你自来聪慧,有心学习,必然学的很快。”
黛玉想起荣府的二姐姐三姐姐,“可是……”
沈氏制止了黛玉接下来的话,“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同迎春探春姐妹相处的也好,不会落下她们。但我往日里同她们来往不多,不好直接让你们都来我这学习,这是在打荣府的脸。”
黛玉有些焦急,怕是没办法完成二姐姐三姐姐的期许了。
黛玉焦急的神态,沈氏看在眼里,“莫急,玉儿,这事舅母不好直接安排,等舅母去求见你伯外祖母之后,看看她老人家可有好法子。若是她老人家愿意出手,便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红楼之宁国公府老祖宗》 140-150(第7/18页)
你外祖母也不会说什么。”
黛玉对舅母沈氏的话十分感动,没想到舅母为了自已的事情,会主动去求伯外祖母,顿时红了眼眶,心中感激不已。
沈氏见状半拢着黛玉,安抚道:“这些年舅母把你当自已女儿一般,你比舅母膝下两个混小子还贴心。别担心,舅母会帮你的。”
“舅母……”黛玉哽咽着唤了一声。
第145章 第145章【VIP】
五更鼓刚过,宁国府各院的灯火便次第亮了起来。寅时三刻,除了病弱的三房长媳西宁郡主在自已院中修养,府中其余各房太太奶奶们已收拾停当,陆续往襄宁长公主所居的静康院去请安。
静康院位于宁府东北角,院中遍植松柏,四季常青,檐下悬着陛下御赐的"静以修身,康以养德"匾额,笔力雄浑,金漆虽已有些褪色,却更显庄重。
宁国公贾攸之妻嘉悦郡主领着四个弟媳荀氏、沈氏、崔氏、卢氏并几个孙辈媳妇,静候在院门外。初夏的晨风带着花香拂过,众人衣袂微动,却无人敢出一声大气。直到卯时初,院门才"吱呀"一声打开,襄宁长公主身边的素梅姑姑含笑迎出来。
"郡主和各位太太奶奶们久等了,公主刚起,正在梳洗,请随奴婢进来吧。"
众人鱼贯而入,穿过两道月洞门,绕过一架紫藤花棚,才到了正房。襄宁长公主已端坐在正厅的罗汉床上,身着靛青色绣金线松鹤纹的对襟衫,发髻梳得一丝不苟,插着一支白玉簪,双目炯炯有神。
"给母亲请安。"“给祖母请安。”嘉悦郡主领着众人行礼,襄宁长公主微微颔首,示意她们坐下。
丫鬟们奉上茶点,众人寒暄几句后,三儿媳沈氏忽然起身,福了一礼道:"母亲,儿媳有一事相求。"
襄宁长公主抬眼看她,沈氏今日穿了一袭藕荷色绣折枝梅的褙子,衬得肌肤如雪,眉目如画。她是太后母族的姑娘,皇兄亲封的敏仪县主,举手投足间自带一股贵气。
"说吧。"襄宁长公主啜了口茶。
"前日黛玉那孩子来看望我,忆起之前您才提起的,让黛玉和荣府几个姑娘学习管家理事,特地考校了她一番。没成想黛玉那孩子虽聪慧伶俐,却在管家理事之道过于莽撞。问了才知,荣府只让她们几个姑娘跟着珠儿媳妇简单学了学,再要经些的门道竟无人教导。"沈氏声音清亮,"我想着,黛玉到底是敏姑太太的骨血,如今寄居在荣府,若连这些都不懂,将来如何是好?便自作主张,提了请嬷嬷教导之事。"
厅内一时寂静。襄宁长公主手中的茶盏轻轻搁在几上,发出"咔"的一声轻响。
"荣府怎么说?"襄宁长公主语气平淡,眼中却闪过一丝锐利。
沈氏抿了抿唇:"说是珠儿媳妇教不了,安排跟着二太太学,可我瞧着,二太太那性子教导几个姑娘怕是不太合适。"
襄宁长公主冷笑一声:"本宫早料到如此。史氏虚伪阴险,王氏刻薄狠辣,几个姑娘都不好好教,丢贾家的脸。"
这话说得极重,众人皆屏息垂首。襄宁长公主是先皇之女,当今陛下的胞妹,虽下嫁贾家多年,皇家气度犹在,平日里虽慈祥和蔼,但若动了怒,连老国公在世时也要让她三分。
"你既提了,便不能半途而废。"襄宁长公主沉吟片刻,"不过,不是让嬷嬷教。既然要教,那就挑当家太太奶奶们去。"
襄宁长公主目光扫过众人:"嘉悦管着府里的事,抽不开身;荀氏身子弱。"她的视线落在沈氏身上,"敏仪,你与黛玉亲近,又是御封的县主,身份压得住荣府,就由你去教吧。"
沈氏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忙行礼应下。襄宁长公主又道:"不只黛玉,荣府那几个姑娘也都跟着学学。贾家的姑娘,不能一个个都养成绣花枕头。"
说罢,襄宁长公主转向素梅姑姑:"素梅,你去趟荣府,直接告诉史氏,就说本宫说的,从明日起,荣府的姑娘们每日辰时到宁府来,跟着三太太学管家。若问起缘由——"襄宁长公主嘴角微扬,"就说本宫瞧着几个姑娘连账本都看不明白,实在不像话。"
素梅姑姑会意,抿嘴一笑:"奴婢明白,定会把话带到。"
众人心知,这是襄宁长公主要借机敲打荣府了。素梅姑姑是襄宁长公主从宫里带出来的老人,说话滴水不漏,却又句句带刺,由她去传话,荣府那位老太君怕是要气得心口疼,还不得不陪着笑脸应下。
请安散去后,沈氏特意留了一步。襄宁长公主看她欲言又止的模样,淡淡道:"还有事?"
沈氏轻声道:"儿媳是担心,这般直接,荣府那边"
"你怕?"襄宁长公主打断她,"敏仪,你记住,在这府里,该硬太后母族的姑娘,皇兄亲封的县主,不必看他人脸色!林丫头可怜,没了娘,我们护着些,
不好,我们难道会眼睁睁看她被荣府糟践?"
沈氏眼中泛起泪光,郑重地行了一礼:"儿媳明白了。"
下来:"去吧,好好教那几个丫头。特别是黛玉,那孩子聪明,就是身子弱,
"是。"
次日清晨,命,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意。
"史氏怎么说兰花,头也不抬地问。
素梅姑姑笑道:"荣府老太君起初还想推脱,说姑娘们年纪还小,学得不精,慢慢来就是了。奴婢就按公主教的说了,还特意提起上次镇国公府牛家宴会,牛家姑娘如何伶俐,如何帮着母亲料理事务,满堂宾客都夸赞不已。"
襄宁长公主轻哼一声:"她怎么说?"
"荣府老太君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只能说多谢公主费心,明日一早就让姑娘们过来。"素梅姑姑顿了顿,"政二太太也在场,那表情,像是吞了只苍蝇似的。"
襄宁长公主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做得好。"她放下剪刀,望向窗外,"这些年,本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倒越发不像话了。如今借着黛玉这事,也该让荣府知道,贾家不是他们为所欲为的地方。"
窗外,初夏的阳光洒在静康院的松柏上,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翠色。而在不远处的荣国府,一场无声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就在黛玉、迎春、探春跟着宁府三太太沈氏学习,受其教导之时,荣府传来了二太太的亲妹妹,薛家太太并一家子来京中探亲的消息。
残荷尚擎着最后几片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红楼之宁国公府老祖宗》 140-150(第8/18页)
叶时,薛家的船在码头靠了岸。薛太太扶着莺儿的手下船,秋阳透过薄云照在她微蹙的眉间。宝钗捧着鎏金手炉跟在后面,见母亲望着官道上扬起的尘土出神,轻声道:"舅舅既奉旨巡查盐务,母亲且宽心。"
"原指望你舅舅能管教蟠儿"薛太太回头看了眼正指挥小厮搬箱笼的儿子,那镶金嵌玉的紫檀木箱里装着全套象牙酒具。宝钗顺着母亲目光望去,薛蟠腰间新佩的羊脂玉带钩在阳光下晃得刺眼。
荣国府正门前的石狮子披着夕照时,二太太王氏已带着周瑞家的守在垂花门。见软轿里钻出妹妹熟悉的脸,她突然用帕子按了按眼角:"路上可还顺遂?蟠儿又长高了。"这话半真半假——她分明看见薛蟠腰间晃着的金线荷包,穗子缠着几根可疑的红丝。
"给姨母请安。"宝钗行礼时腕间的伽楠香串纹丝不动。王氏握住那双比羊脂玉更温润的手,扶起行礼的宝钗,口中夸赞道:“好孩子,快给姨母瞧瞧,多年不见,宝钗越长越标致了”。
又夸了宝钗几句后,王氏和妹妹略聊了几句,引着薛家母女去往荣禧堂拜见老太君史氏,薛蟠则被引到了贾政的书房。
此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