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70-8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70-80(第1/14页)

    第71章 又是刘备?

    熹平五年, 玄菟郡中最轰动的一件大事便是重开郡学。

    自灵帝刘宏即位的八年以来,幽州、并州、凉州三个州沿边各郡没有一年不遭到鲜卑的入侵抄掠,被杀害和被掳掠的人更是多得没法计算。

    在这年复一年的战争劫掠之中, 玄菟郡的郡学早已被摧毁得一干二净。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玄菟郡的人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没有听到过朗朗读书声了。

    因此,重开郡学的消息一传出, 整个玄菟郡都沸腾了。

    郡学正式开放的那一天, 广场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前来围观的百姓——他们大多都是高句骊城中的百姓,但也有百里迢迢从辽阳城、高显城等其他县城中闻询赶来的学子。

    每一个人都张望着脑袋,焦灼地看向那扇紧闭的大门。

    金鼓鸣响,时辰已到。

    一位头戴小冠、腰佩白玉, 身上系着印绶的年轻人领着郡中官吏缓步踱出。

    七月的阳光铺陈在地面上, 年轻人踏着四方步从容而来, 就像是脚踏金光临凡的仙人一般。

    广场上的学子百姓们不由地一阵恍惚,似在半梦半醒之中。

    这位就是新任太守刘备刘玄德?

    没想到,竟然是一位如此年轻英俊的少年!

    这样一位少年, 竟然干成了重开郡学这样的一件大事!

    震惊的余韵还没有消散, 众人便听到一个清朗如钟磬的声音徐徐响起:“备今日有幸, 将向大家宣布两件喜事。第一件喜事,乃是重开郡学;第二件喜事, 便是玄菟郡学将效仿雒阳太学, 树立六经石碑。”

    随着话音落下, 阿备一把掀开红布, 露出下面密密麻麻刻满了文字的石碑。

    整齐利落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地布满了巨大的黑色石块,自有一种超越天地、横跨时光的气势蓬勃而出, 震撼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脏。

    安静的广场上, 只有阿备昂扬的声音久久盘旋:“此石经, 乃是由大儒蔡伯喈亲自校对的文稿刻录而成,与太学石经一字不差。从此以后,玄菟郡内,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人人皆可瞻仰先贤的风采、聆听先贤的教诲、吟诵先贤的话语!”

    片刻的沉寂后,广场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人们叫着、闹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狂喜的笑容,也有不少人洒下了动情的泪花。

    玄菟小郡,边陲之地,积贫积弱了几百年,没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能用上和太学一样的经书典籍!

    这里虽然偏僻、苦寒、贫穷、战乱,虽然是所有人都恨不得逃离的地方,但从今天开始,却拥有了这世界上最珍贵美好的东西——希望!

    …………………………

    徐岳踏上糜家前往玄菟郡的商船时,没想到居然还能遇上熟人,顿时惊喜地小跑过去,恭敬地行了一礼:“左公!”

    同为青州东莱郡的名士,左伯对徐岳并不陌生,见礼之后,两人便在甲板上闲聊了起来。

    性格开朗的左伯率先问道:“公河向来喜静不喜动,平生只愿意呆在家里研究数术与天文。往日里大家聚会,请三五次,你才肯出来一次,如今怎么突然要出海远航了啊?”

    徐岳也不扭捏,坦然道:“岳此次出海,正是为了此物。”说着,他从随身携带的小包袱里掏出一个物件。

    “这个东西……”左伯眯着眼睛仔细看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道,“这东西很像游珠算板啊……”

    “此物名叫算盘。配合着珠算口诀,可以使计算速度快出算筹一倍不止!”徐岳道,“听说此物乃是玄菟郡太守刘玄德所制。我此次出海,正是要去玄菟郡面见刘府君,探讨数术算学一道。”

    “太巧了!我此次出海,也正是要去玄菟郡找那刘府君!”左伯拍手笑道,又从自己的包裹中拿出一卷纸来,“我在城里的一家书舍中发现了这种纸,名叫宣纸,薄而不浮、韧而不糙,墨落之而不洇——比我制成的桑皮纸更好上三分。听说这纸也是刘玄德刘府君所制。”

    徐岳了然,随后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书舍?那书舍的名字可是叫作‘弘文堂’?”

    “正是。公河你怎么知……?”左伯的问题刚问出一半,便瞬间想到了答案,不由地揶揄道:“我记得,那弘文堂只卖笔墨纸砚,不卖算盘的吧?”

    徐岳被戳破的囧事,不由地红了脸颊,羞赧地低下了头,吞吞吐吐地道:“我见那算盘实在精巧,不忍错过。软磨硬泡了许久,才说动掌柜的将算盘卖给我的。”

    “你呀!”

    左伯忍不住大笑起来。但那笑声中却没有半分鄙薄嘲弄,更多的是长辈对小辈的宠溺宽容。

    毕竟,他们一个爱研究数术天文,一个爱研究书法造纸,都是“有所好”的人。

    因此,左伯十分能理解徐岳的心情。

    如果当初弘文堂中的宣纸只做展示而不做买卖的话,他左子邑就算是拉下老脸来软磨硬泡,也一定要把那宣纸给“泡”到手,绝不肯就此错过的!

    左伯和徐岳相谈甚欢,一路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理。中场休息的时候,两人凭栏远眺,只见海天一色、白浪滚滚、清风阵阵,让人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徐岳不禁笑道:“往日里我坐船,仅仅离开岸边半里地就会头晕脑胀。如今已经出行半日,依然觉得精神颇佳。看来,就是上天也是眷顾我们。这次旅行,我们必定能心想事成。”

    左伯连声赞同。

    一旁路过的水手则摇了摇头,道:“客人不知道,这并非是上天的眷顾,而是托了刘府君的福。”

    徐岳、左伯奇道:“刘备刘府君?这话从何说来?”

    水手道:“从前,我们这海船一旦驶出海港超过一里,必然有客人会晕船。有些时候,甚至颠簸得我们这些常年出海的人都受不了。但自从刘府君教我们用了减摇龙骨后,情况就好了很多。”

    “减摇龙骨?”作为一个喜爱研究的好奇宝宝,徐岳对这个从未听过见过的东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这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呢?”

    水手随意地朝着船壳板一指,道:“看,就是那个,那根横着的木头。”

    徐岳和左伯顺着手指看过去,只见波浪翻涌之间,一根半圆形的木头若隐若现。那木头紧贴着船的外壳,从船头至船尾纵向排列,看上去平平无奇,就是一块普通的木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机关。

    “这就是减摇龙骨?”徐岳感到不可思议,“就这么一根木头,竟然能让船航行得如此平稳?”

    “很神奇,对吧?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不信,但装上以后船的颠簸确实小了很多。”水手用力将一卷绳索挂到肩膀上,笑着走开,“听说刘府君还研制了一种平衡舵,可以让海船走得更远更稳。我们东家正在造新船,准备将这平衡舵安上呢。这以后啊,咱们这海船就更稳更好咯!”

    左伯和徐岳望着水手渐行渐远的身影,久久难以回神。

    在他们的心里,不由地对这位刘备刘府君越发好奇了:这位刘府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70-80(第2/14页)

    人,竟然能制造出如此多精妙绝伦的事物?

    糜家的海船从青州东莱郡出发,一路向北来到幽州辽东地界,再从辽河北上进入玄菟郡,最后在高句骊城外的码头停靠。

    双脚踩在实地上,举目四望,只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行人如织、商货齐整,好一番治世之景。

    左伯和徐岳正要打听去往高句骊城的路,忽见一群垂髻小儿排成一路,蹦蹦跳地跟在一个半大孩子后面,在丰茂的田地间前行。孩子们一边走,一边摇头晃脑地念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苟不教……”。

    左伯和徐岳侧耳倾听了片刻,都不觉入了神,盛赞道:“这童谣音律齐整,微言大义,实非凡品啊!”

    于是两人上前询问这首童谣是何人所作。领头的孩子十分规矩地行了一个礼后,才不徐不疾地道:“此谣名为《三字经》,乃是刘府君所作。”

    又是刘备?

    左伯和徐岳对望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难以掩饰的诧异。

    这个刘备,不仅善于机巧工造,更是在文化学术上有如此高的造诣!

    半晌,左伯忍不住叹道:“如此大才,竟不知是何等样人物!”

    徐岳的胸中也不禁燃起了汹汹大火,急迫地想要见到刘备:“请问刘府君现住何处?我等能在何处拜访相见?”

    领头的孩子道:“刘府君日理万机,行踪不定。但听说他常到郡学中访贤问道。”

    两人又向领头的孩子问了路。谢过后,两人便向着玄菟郡学赶去。

    不过短短的几个月,玄菟郡学便一改往日里的清冷模样,变得热闹起来。

    郡学中,是日夜不断的诵读声、讨论声。郡学外,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不断低头抄写的各路学子。更有不少小商小贩推着车、挑着担,围在郡学广场外,向着来往的行人学子们兜售各种笔墨纸砚、刀笔竹简,甚至是布料吃食、日用百货。

    小小的郡学广场,俨然成为了高句骊城的另一个热闹集市,成了辽东地界甚至是大汉王朝的又一个文化中心。

    左伯和徐岳不过在广场中站了片刻,就听到了好几个青州、徐州口音,甚至还有一个交州口音的。

    文教之昌盛,可见一斑。

    十分幸运的,左伯和徐岳还遇见了不少相熟的士人,有当世名士王烈,还有同为北海郡出身号为“一龙”的华歆、邴原、管宁。

    大家见了面,少不得又是一阵寒暄。

    突然,广场上金鼓齐鸣。郡学大门洞开,数十个学生分别列队,跟在各自的老师后面,鱼贯而出。而原本站在广场上的路人们也都迅速地退了出去,规规矩矩地站在了边上。原本吵闹嘈杂的商贩们也停止了吆喝叫卖,安静了下来。

    有好心的路人解释道:“郡学每半月举行一次高台论学。论学之人由抽签决定,无论贵贱、长幼、尊卑,均可上场——乃是郡学中每月的盛会。今日你们来得巧,正好赶上了。”

    金鼓齐喑,一个身形消瘦的男子走到了高台上。或许是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围观,那男子咽了好几下口水后,这才结结巴巴开了口:“在下玄菟肖敢肖伯争,今日要论的乃是百工馆之过!”

    左伯和徐岳刚到玄菟郡,也知道百工馆是刘备专门开设的,用于研究各种新式机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他久居玄菟郡的人,就更加明白百工馆对于刘备的意义了。

    现在一位玄菟郡郡学的学子,公然批判百工馆之过——这哪里是在论学,这分明就是在打郡太守刘备的脸啊!

    片刻的寂静之后,郡学广场上一片哗然!

    【作者有话说】

    注1:《后汉书》:灵帝立,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

    注2:民国,陈布雷:如果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人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注3:三国徐岳的著作《数术记遗》中首次提到了“珠算”以及配套的计算工具“游珠算板”。一般来说,认为这是算盘和珠算的前生。游珠算板没有出土实物,现代的想象图中它应该是一种一块带有凹槽的模板,几颗活动的珠子根据需要放入每一个凹槽中,充当数字。计算方法和后来的算盘类似,上下两排凹槽中,下方凹槽的游珠当作一,下方凹槽的游珠当作五。

    注4: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注5:肖敢,字伯争,作者虚构的人物。

    第72章 图穷匕见

    每半月举行一次的高台论学乃是郡学中的一等大事。每当此时, 都是由祭酒孙乾亲自主持,这次也不例外。

    肖敢的话一出,上首的孙乾和高诱就迅速地交换了一个眼神, 脑子里同时转出十七八个弯子。

    他们两人之前虽然从来没有从正的经验。但这几个月跟在刘备身边做事,已经让他们摸到了一点门槛。

    肖敢的话音刚落,两人的脑海中便升起了一种模糊的直觉。只是现有的信息太少, 他们还无法确定其中的关窍。

    最终, 他们一致决定先按兵不动,看看情况再说。

    孙乾用力一敲金锣,尖锐的鸣叫声震荡着覆盖了整个郡学广场,将所有嘈杂的议论声统统压了下去。

    “肃静。”孙乾威严的声音从上首缓缓而下, “请肖君继续论学。”

    肖敢作为一名寒门子弟, 家里的老大, 从小就被视为全家的希望。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但一大家子依然勒紧裤腰带送他去读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他能学成入仕, 光耀门楣。

    肖敢很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 也很用功读书。但他好像天生就和儒学犯冲似的, 每当读到《论语》《诗》《书》他就哈切连天、心烦意乱。

    唯有读到《庄子》《老子》时,他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