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10-12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sp;   何蕾一笑,将宝石发簪插到了发髻上:“既然你们这么有用,便留下来吧。大将军那边,孤自会去说。”

    第二天,何进进宫,果然说起了诛杀宦官的事情。而何蕾也不虚,将早就拟好的腹稿说了一通。

    当然,何蕾不会直接说自己想掌权,只说十常侍乃是先帝旧臣。先帝刚入土,就急着诛杀旧臣,会让朝堂不安。

    何进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便暂时将这件事按下不表。

    出宫之后,袁绍听了事情的经过,当即跺脚急呼道:“十常侍的奸计得逞了!大将军将有杀身之祸矣!”

    何进奇道:“这话从何说起?”

    袁绍从怀中掏出一份帛书,道:“这是我日前从一名私自出宫的小黄门身上搜到。十常侍正在暗中与涿候刘备联络,意图借助其兵力谋害大将军。据驿站消息,刘备的一千兵马再有五日便可到达雒阳。十常侍向太后示好,必定是想借此拖延时日。”

    何进接过帛书一看,上面字字句句果然与袁绍所说分毫不差。再看下面,还有张让的签名印章,顿时大怒:“阉宦狡诈,该死!”

    袁绍立刻进言道:“如今,十常侍内有太后保护,外有涿候联接,其实其势已经不是我等可以轻易铲除的了。为今之计只有召集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宦。如此一来,太后不得不从,涿候之兵也将不足为虑。”

    袁绍一撩衣摆,拱手道:“西凉刺史董卓如今就在河东郡中,距离雒阳城不过五百里。大将军何不降召于他?他星夜兼程而来,最多三日便可达雒阳,一举便可解将军之虑。”

    “董卓?”何进的眼睛先是一亮,随后又暗淡了下来,脸上显露出一些犹豫,“我曾听先帝提起过此人,说他野心颇大。先帝曾让他担任并州牧,他也不肯。若他进京,我该如何驾驭?”

    袁绍道:“董卓乃是我叔父的门生,其志向不在于州牧封疆,而在与中央官爵。大将军若能许与公卿之位,董卓必定肝脑涂地!”

    说罢,袁绍又朝着侍从挥了挥手,一位满身戎装的少年便被带了上来。袁绍道:“这位是董卓的胞弟董旻,特来拜见大将军。”

    董旻十分机灵,逮着了机会便立刻表现。他一面将流水一般的金银珠宝、宝刀皮草进献给何进,一边不停地说好话表忠心。

    见了董旻恭顺的表现,又有袁绍在旁作保,何进终于打消了最后一丝疑虑。他一边将董旻安排在弟弟何苗麾下做奉车都尉,一边发布召令命董卓入京。

    曹操在一旁看了全程,如今终于按捺不住,上前劝道:“这帛书乃是张让一人之言,涿候的意思到底如何,仍未可知。大将军只需将涿侯召来,一问便可,何须引董卓这样的虎狼之人入京?”

    何进看了看曹操,笑道:“听闻孟德与涿候乃是年少好友,早年还曾一起棒杀蹇图。如今这番话,到底是为了公心还是为了私情呢?”

    曹操跟着袁绍入何进的幕府多年,自问忠心耿耿从无私心,如今却被何进这样当众怀疑,顿时呆愣在了原地。他的心中,先是不可置信的震惊,随后是委屈不甘的酸楚,最后所有的情绪混合在一起,变成了极致的愤怒。

    他咬着牙,扭头便离开了大将军府,连基本的礼节都顾不上了。

    曹操骑着马,胡乱跑了一阵后,情绪逐渐平稳,杂乱的思绪又重新占领了头脑。他思索了片刻后,怎么也想不明白,索性不想了,而是直接骑马冲到袁氏宅邸,找到袁绍问个清楚。

    “本初!”曹操急急地拉住袁绍的手腕,一双圆溜溜的杏眼满是焦急,“本初为何要牵连玄德,难道你真的不顾多年情谊了吗?”

    袁绍看了看曹操,冷静地抽回自己的手腕,道:“那封帛书是张让写的,我不过是据实相告。”

    “可那只是张让单方面的意思,玄德根本就没有回信呀!”曹操急得直跺脚,“玄德一心为国,根本就不可能和十常侍那样的奸佞搅合在一起!你就算是不将帛书报给大将军,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袁绍按了按曹操的肩膀,打断后者连绵不绝的絮叨,冷声道:“孟德,他刘玄德真的不会和十常侍联合吗?你可别忘了,玄德当年之所以能面见先帝被授予官职,就是因为走了张让的路子。”

    袁绍的话如一击当头棒喝,瞬间将曹操给打懵了。他很想坚决地表示刘备不是那样的人,他肯定不会那样做的。但话到了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他曹孟德与刘备的确有旧,但张让也和刘备有旧。官场上的事情弯弯绕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到最后一刻谁也说不清楚。在没有亲自见到刘备之前,他的确做不了任何保证。

    曹操瞬间感到一种从内到外的无力感,如游魂一般摇晃着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从箱子的最深处翻出一封仔细收藏了多年的帛书。

    那是十年前,刘备离开雒阳城时留给他的书信。刘备在上面给他写了很多话,但其中一句话十分突兀、十分奇怪,曾经让他百般不解。

    刘备说:“小心袁本初。”

    十年前,刘备让他小心袁绍。十年后,袁绍暗示刘备居心叵测。他们俩到底谁是对,谁是错?他到底应该相信谁呢?

    曹操紧紧地攥着帛书,透过窗框看着庭院里的桂花树。清风吹拂,树荫婆娑,阳光明媚。一切都是那样的光明美好,他却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之中。

    另一边,双手被缚在身后的诸葛亮也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他的迷惘中带着深深的疑惑,疑惑中些许的委屈,委屈中又带着几多的愤怒。

    诸葛亮心中闷闷不乐:我出门是撞到什么霉神了吗??为什么我又被劫道掳走了呀?!

    【作者有话说】

    注1:典韦杀李永的理由史书无载,这里是我编的。

    第116章 我乃常山赵子龙!

    知道自己被悬赏后, 诸葛亮给自己乔装改扮,一路低调低调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110-120(第9/17页)

    低调,一心只往雒阳赶。但即使如此, 在经过太行山时还是被山匪给盯上了,然后再一次华丽丽地被劫道掳走了。

    卫强和典韦的功夫不可谓不好,但他们毕竟只有两个人, 还带着诸葛亮这么个毫无战斗力的小孩子, 很快就在山匪的百人攻势下败下阵来。一起给绑到了山上。

    或许因为诸葛亮是小孩子,看上去没什么威胁,山匪们带着他上山寨的时候并没有蒙住他的眼睛。诸葛亮因此能够清楚地看到一路上的风光景象。

    出乎诸葛亮的预料,这个山寨并不想百姓传闻的那样群魔乱舞、血流成河, 反而有老人、有小孩、有男人、有女人, 有的人在织布纺纱, 有的人在挑水种田,和山下的村落并没有太大差别。

    诸葛亮回想起刚刚这群山匪打劫时的模样,也算得上令行禁止、训练有素。再加上之前听到过的一些消息, 他很快在心里就有了底。

    趁着众人歇息的功夫, 诸葛亮对着一个看上去像是领头的人道:“这位大哥, 请你带我去见你们的从事吗?”

    那山贼一听就笑了:“你一个小屁孩,还知道什么是从事?”

    “那当然。”诸葛亮一昂脑袋, “我不仅知道从事, 还知道平难中郎将, 还知道你们的首领乃是从前跟从黄巾的张燕, 你们这支对外号称黑山军。”

    原来,黄巾起义之后, 因为张角三兄弟的相继死亡, 起义在名义上当年就平定了。但是百姓们的苦难不结束, 反抗和起义就不会停止。许多黄巾军跑到了太行山中,继续抵抗朝廷。

    其中在黑山盘踞的这一支力量最大,号称有百万之众。首领为张燕,是继张角之后黄巾军名义上的领袖。

    张燕是个有头脑的人,他一边抵抗朝廷的围剿,一边派人去雒阳向请求招安。汉灵帝刘宏给了一个“平难中郎将”的名头,“黑山贼”也就成了“黑山军”。

    虽然招安是招安了,转正是转正了,但要张燕解散队伍那是不可能的。

    于是,黑山军就在太行山脉里盘踞了下来,一边用朝廷的名义对内实行管理,收赋税、举孝廉;一边践行土匪本色时不时对外抢个劫、打个城,扩张一下地盘。

    这些事虽然不是什么绝密的消息,但从一个九岁的孩子口中听来,还是不免让人惊奇。毕竟古代人员流动不频繁,信息传递不迅速,一辈子连县长叫什么名字的人都大有人在。

    山贼忍不住又将诸葛亮打量了一番,见他肌肤娇嫩、衣着不凡、举止文雅,当下便认定他出身必定不凡。

    于是,山贼心中那点不耐烦的情绪当即便消散了,对待诸葛亮的态度也认真恭敬了许多:“敢问公子是何出身。”

    诸葛亮便道:“我主乃是当今的辽东郡太守刘玄德。”

    随后,他又将之前对着典韦说的那些说了一遍,末了,还不住地拿言语诱惑道:“当年张角所率黄巾军全数投降,然后被送到了我主刘玄德那里。我主刘玄德对百姓有多么仁义,他治下的黄巾降军过得有多么富足,想必你们也听说过。你们难道不想像他们那样,拥有自己的田地,丰衣足食,不受欺凌吗?”

    这话一下子戳中了山贼的心。

    山里的日子虽然也还过得去,但哪里比得上平原上富足舒适?

    这几年,他们陆续听到一些辽东那边传来的消息,不是没有羡慕过那些张角手下的黄巾军,只恨当年地域相隔、交流不便,他们不能也跟着一起投降了。

    如今听闻有刘备的手下亲自来招安,山贼立刻动了心思,将情况报了上去。很快,这股黑山军的统领便来到了诸葛亮的面前。

    那统领四十上下,身量不高,长着一张又哭又笑的鼠儿脸,自呼其名为苦哂,是张燕手下的南军从事,统领三千黑山军。

    苦哂将诸葛亮上下打量了一番,脸上不由地露出了被戏耍后的恼怒,对着来上报的山贼就是一脚猛踢,骂道:“不长脑子的家伙,这么个小屁孩,怎么可能是刘府君的属下?他说什么你就信?我还说我是当今太子呢,那皇帝老儿能认我吗?”

    “从事请先住手!”诸葛亮想要伸手拉架。手一动,才想起自己还被绑着,便提高了声音道,“亮有证据,可以证明所言非虚。”

    诸葛亮用肩膀推了推旁边的卫强:“我知道,你身上肯定有刘府君的信物。快拿出来,让他们看看。”

    卫强因为还是被捆绑的状态,没办法退到一边,但满身满脸都写着“犹豫”和“拒绝”:“二公子,你真的要招揽他们吗?”

    诸葛亮道:“雒阳之行,危机四伏。咱们的人手越多,刘府君就越安全。我只恨如今年龄太小,没有官职钱财,无法招兵买马,否则我定要带一万大军前去雒阳协助刘府君。如今现成的人马就在面前,我怎能不取?”

    卫强是良家子出身,心里是不怎么看得上黄巾出身的黑山军的。但既然诸葛亮都这样说了,本着对诸葛亮智商的信任,以及对刘备的敬爱,卫强扭捏了一阵后终究还是妥协了。

    卫强道:“刘府君的信物,在某的发髻里。”

    于是苦哂解开卫强的发髻,果然在里面找到了一个拇指大小、做工精致的令牌,上面写着一个“德”字。

    这令牌上面虽然没有明着出现刘备的名讳,但因为做工精致,还有一个“德”字,也还是让苦哂相信了八九分。

    但相信诸葛亮等人与刘备有关是一回事,要不要出兵帮助刘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毕竟他们本质只是一群迫不得已揭竿而起的普通百姓,并不想参与权贵们之间的争斗。更何况,诸葛亮的年纪太小,看上去不像是聪明靠谱的,他们也实在是不太放心追随。

    于是,苦哂命人给诸葛亮等人松绑,又热情地拿出好酒好菜进行招待,还许诺会赠送马匹将三人礼送出太行山脉,却只字不提派兵之事。

    诸葛亮正与苦哂等人周旋,突然见一个小兵慌慌张张地来报:“从事,那群常山兵又来了!”

    苦哂挥手道:“来就来了,反正又不是第一次了。你们按照之前的办法,将他们打回去便是。”

    小兵苦着脸道:“可是他们的首领换了。那新来的首领勇猛非常,不过半个时辰,就冲破了我们两道防线。兵士们惧怕,都不敢再战了!”

    黑山军们在山脚一共就设置了三道防线,如今顷刻之间便被攻破了两道,情势不能不说十分危机。在场的黑山军闻言,都不由地惊慌起来。

    见机会来了,诸葛亮当即道:“从事,不如让亮去看看。说不定,亮能解此次之危。”

    苦哂看了看诸葛亮,略一思索后便点头同意了。他并不指望诸葛亮能提出什么解决办法,但既然他反正都要去山下查看战况,多带一个人也不费事。

    于是,苦哂带着诸葛亮、卫强、典韦以及一众黑山军去到山下。只见一位白马白袍的青年冲在最前面,带着一群人正不断地攻击着第三道防线。

    在苦哂的指挥下,濒临崩溃的黑山军又重新组织了起来,勉强挡住了白袍青年和常山军的攻势。但这仅剩的一道防线,也如同春日的冰雪一般岌岌可危。

    诸葛亮站在山头看了一会儿后,转头对苦哂道:“从事,亮有办法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