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130-140(第1/16页)
第131章 刘辩不干了!
董卓既死, 西凉军没了统率,瞬间变成了一盘散沙,很快就被刘备的队伍打败了。
战事结束, 阿备命令亲兵寻找蹇硕的尸体,却遍寻不到,只找到了几截残肢、几片破衣。阿备见了, 忍不住落下泪来。
其他人见了, 都感到很奇怪。一个无情无义、背叛恩人的阉宦,有什么好哭的?
于是阿备便将蹇硕行死间的事情说了出来。众人听了,无不感慨蹇硕的英勇忠义,为他设立了衣冠冢, 郑重祭拜了一番。
阿备充分吸取司徒王允的教训, 当场赦免了西凉军、并州军等其他主帅的罪, 允许他们投降归顺,然后带着队伍重回雒阳。
高顺是吕布的死忠,拒不归顺。阿备也没多说什么, 只让人把他送去辽东看管起来。
至于吕布, 属于贼首, 罪不容诛,被当场绞死枭首。
董卓虽然已经身死, 但他造成的雒阳大火还在继续。在接下来的几天中, 阿备等人最大的任务就是扑灭雒阳大火。众人一连忙了四五天, 才终于扑灭了所有明火。
在这期间, 还来了一队意料之外的帮手——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部原本就是诸侯联军的先锋军,一直在攻打雒阳的最前线。他本来和董卓的队伍相持不下, 却突然发现对面撤了军, 于是长驱直入到雒阳, 这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董卓已除。
阿备与这位性格豪爽的将军一见如故。两人把酒言欢。
扑灭了雒阳大火之后,阿备第一时间就带着自己的队伍去到了东观,将里面的幸存的典籍进行抢救整理。
他还专门派孙乾、简雍在雒阳城里支起了小摊子。雒阳百姓可以用十根竹简向他们换一石粮食,或者五十根竹简向他们换一匹粗麻布。
一时之间,整个雒阳城里幸存的百姓都出动了。而那换竹简的小摊子前,则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
只要文脉不断,则国体不绝,则民族不灭!
卢植、蔡邕等一种文人见此场景,不由地感慨敬佩:“有玄德如此,天下有幸!”
解决了生存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政冶问题。
阿备专门挑了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带着刘协在山坡上骑马游玩。刘协在董卓手里时,整日提心吊胆,何时有过如此畅快的日子?不过小小地游玩了一会儿,便露出了开怀的笑容。
“我大汉山河,果然壮丽非常!”刘协站在山坡顶上,感慨万千。
阿备站在旁边,趁机道:“殿下可愿守护这美好河山?”
刘协道:“大汉山河,乃是高祖艰难创下。孤身为高祖子孙,理当全力守护。”
阿备点了点头,郑重一揖,道:“如今大汉山河有破碎撕裂之险,只有殿下能护得住。臣斗胆,还请殿下以高祖基业为念,忍痛……受一点委屈。”
刘协吓了一跳,赶紧伸手去扶:“皇叔何必如此?大汉江山为重,你有什么话和朕直说就好了。朕年纪小、不懂事,很多事情还需要皇叔的教导。”
刘协和诸葛亮同年生的,如今也是虚岁九岁。他出生时,阿备早已回了辽东,期间再没有回过雒阳。因此在此之前,刘协和刘备根本就没有见过面。
但是,自从刘协有记忆起,便常常听兄长刘辩讲述刘备的故事,翻看刘备之前送给刘辩的儿童书籍。因此,刘协虽然和刘备没有见过面,却对他并不陌生,甚至十分崇拜喜爱。
那一声声“皇叔”的呼唤,也十分的真挚诚恳。
阿备听着刘协稚嫩的呼唤,看着刘协纯真的双眼,心中不由地升起一丝愧疚。因为,他接下来要说的话,虽然占着一个大义名分,却是要割刘协的肉补大汉的疮,隐隐约约是有些不仁义、不道德的。
“臣接下来说的话,还请殿下认真听。”长痛不如短痛,阿备最终定下心神,神情严肃地开了口,“殿下虽然是被国贼董卓所立,但到底得了一个‘天子’的名号。而殿下的兄长,如今也顶着着‘天子’的名号。
如今,大汉的山河之上,有两个天子,就如同天上有两个太阳,令人无所适从。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况,各路想要攀龙附凤、加官进爵的人便会簇拥到两位‘天子’麾下,推着他们往前走。
到那个时候,纵使殿下与兄长有千般情谊、万般血缘,都不得不刀兵相向,争个你死我活。直到留下最后一人。
而大汉的江山,则会在这一过程中被彻底撕裂成为两片。安乐的百姓会在刀兵下流离失所,壮丽的河山会在战火下化为废墟……”
阿备的话还没说完,刘协便道:“皇叔,朕懂你的意思了。”
他叹了口气:“先皇还在世时,朕的确想过要当一个好皇帝。但自从兄长登基之后,这点心思便渐渐地淡了。如今登基为帝,也不过是被董贼所胁迫……朕,孤其实不想当这个皇帝的……”
刘协十分自然地改了口,对那个尊贵无比的自称没有半分留恋。阿备深深地望着刘协的眼睛,的确从中没有看到一丝对权力的欲念。
阿备的心放松了下来。至少,他可以完成蹇硕的遗愿了。
刘协诚恳道:“皇叔需要孤如何做?”
阿备道:“请殿下向天下发布罪己书,不受帝位,退为陈留王;拥立史侯为帝,恭迎天子回京。”
刘协笑道:“果然是好主意,谢谢皇叔筹谋!”
于是刘协按照阿备的计策,发布罪己书。同时,他还写了书信一封,送到诸侯联军中的刘辩手里,信中描述思念之情,并表达了对刘辩回京的期待。
被袁绍劫走后,刘辩很快就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他也曾想尽办法要离开袁绍重回雒阳,只是因为势单力薄而无法成行。如今眼见着绝佳的突破口就在眼前,刘辩也不含糊,当即将罪己书和书信公布了出来。
“既然董贼已死,雒阳已定。”刘辩睨了一眼袁绍,沉声道,“朕决意返回京城。各位诸侯也可自领兵回程了。”
话音一落,在场的众人全都脸色一变。有的惊讶、有的沉默、有的思索、有的愤恨……纷扰精彩,不一而足。
但同样的,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没有一个诸侯先站出来,表个态度。
很显然,刘辩虽然有天子的名头,却不是天然就能获得所有人的支持。大多数的诸侯,态度都是暧昧不明的。
片刻的寂静后,还是身为盟主的袁绍率先站了出来,义正言辞地道:“我等一直都在虎牢关外,对关内的情况并不明确。雒阳城里到底情况如何,仍未可知,陛下圣驾还是不要轻动的好。”
刘辩举起书信:“此乃朕皇弟协的亲笔书信。”
袁绍道:“当初董贼在世时,皇子协登基为帝,矫诏号令天下。如今董贼虽死,但刘备在侧。我等焉能知道,刘备是不是第二个董卓,这份亲笔书信又是否真的出自皇子协的本意?”
如此诛心之言,实在可恶!刘辩脸色一变,就要忍不住动怒,一个粗犷的声音先一步响了起来。
“袁盟主此言差矣!”曹操站了出来,“卫将军受先帝托孤,本应奉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130-140(第2/16页)
子协为帝。他若真是有不臣之心,何必请董侯为陈留王而奉史侯为天子?卫将军的公义之心、忠诚之心,天地可鉴!”
曹操斜了一眼袁绍,忍不住补了一句:“天子本应居于京城。阻拦天子回京的人,恐怕才是有不臣之心!”
袁绍被当众下了面子,不由地怒视曹操。曹操被软禁了好几个月,心中正是憋闷,也不甘示弱地回瞪。场面一时僵持住了。最后还是曹操先拂袖而去,众诸侯一番劝慰,这才勉强将事情压了下去。
只是这样一来,天子回京的事情只能暂时搁置,等待下次再议。
刘辩回到自己的营帐中,仔细地回想着刚才那场会议的每一个细节。
回京之事难以有结果,刘辩心里早就有数的。因为他很清楚,袁绍还要以他的名义进军雒阳,掌控朝廷,怎么可能轻易地放他回京、解散队伍?
但是刘辩依然将这件事抛出来,让大家商议。这是因为,刘辩在意的不是这场会议的结果,而是过程。他需要通过这次会议来进行试探,试探这十八路诸侯到底各自是什么心态,哪些人是坚定的袁绍派,哪些人是坚定的天子派,哪些人可以直接联盟,哪些人需要给出利益进行拉拢……
目前来看,各路大诸侯的态度都比较暧昧,不可轻动。但曹操却是个坚定的天子派,可以一用。
夜深人静之时,刘辩找来自己的心腹,让他将曹操悄悄地带到自己的营帐中来。
刘辩被袁绍骗走的时候,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身边从宫里带出来的亲信都被杀光了。在袁绍的大营中呆着的时候,身边也全都是袁绍的亲卫。
他就像是一只被绣上了屏风的金丝雀,不仅不得自由,更没有任何挣脱的机会。
但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刘辩在绝境中也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刘辩老老实实地呆在自己的营帐中,对袁绍言听计从,不做任何出格的行为,只用自己的一双眼睛一颗心在暗中默默地观察着。
两个月后,刘辩选中了监视自己的亲卫中的一个人。趁着那人当班的时候,刘辩故意在自己的袖子里藏了一块削刀碎片,将自己割伤,让那人误以为自己因为疏忽弄伤了天子即将大祸临头。
然后,刘辩对被选中的亲卫又是恐吓又是安慰,又是给金银珠宝又是许愿封官,恩威并施之下,总算是将其拉拢了过来,做了自己的心腹。
如今,他也终于可以靠着这个小小的心腹,有了一点活动的空间,可以给自己争取一丝机会了。
看着曹操渐行渐近的身影,刘辩的耳边不由地再次响起十年前刘备对他的教导。
那时候,他因为胆怯而被少傅侮辱,是刘备帮他教训了少傅。
刘辩还记得,那时候刘备蹲下身,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顿郑重地嘱咐道:
“永远不要放弃反击的力量,永远不要失去抵抗的勇气。”
第132章 刺杀袁绍
曹操被亲卫叫走的时候, 整个人都还有些懵。毕竟,夜色已深,大多数人早已就寝。天子却突然传唤, 实在是令人感到困惑。
是得了急病需要侍疾?还是出了什么急事需要找他商量?可他在袁绍的诸侯联军中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小角色,哪里有值得天子看中的地方?
曹操心里直犯嘀咕。
到了营帐中后,天子神色如常。曹操一边在心中疑惑, 一边行礼问安。
一番叙说谈话后, 便听天子问:“听说卿在雒阳城中时,曾行刺董贼,其间过程险象环生。不知卿可愿意叙?”
哦,原来是晚上睡不着, 想听睡前故事了。
曹操自以为明了了刘辩的想法, 放下心里, 开始专心致志地讲自己行刺董卓的过程。讲到精彩刺激的地方,还激动得手舞足蹈地比划。
事情讲完了之后,刘辩看着曹操, 夸奖道:“卿身在魔窟之中, 形单影只、力量微薄, 仍不忘枭首国贼,真乃汉室栋梁!以朕之见, 卿可为吾之子房!”
张良, 字子房, 曾经策划过刺杀秦始皇的事件。虽然他没有亲自动手, 但四舍五入也算得上是一名刺客了。
留侯张良,开国功臣, 享万事供奉。被天子亲自比作“在世子房”, 是每一个大汉臣子的最高荣誉之一。
曹操先是一喜, 随后神情一暗,有些惶恐怆然地拜道:“臣刺杀董贼未成,功劳未建,怎敢当此?”
刘辩道:“行善良忠义之事,向来论心不论迹。卿有此心,便已经胜过许多人了。”
叹完,刘辩一伸手,握住曹操的手臂。曹操以为刘辩想要扶起自己,却没想到对方低下头,放低了声音道:“不知卿现在是否还有此心?”
这个架势,刘辩今天召他来显然不是为了听睡前故事的,而是有要事相托!
曹操也不是傻子,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当即郑重叩首道:“臣祖上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臣之忠心,从未改变!”
刘辩的脸上显出动容的神情,他连说了几个好字,从身后的木匣中拿出一柄匕首递给了曹操:“卿行刺之功、忠义之心,实在可嘉。朕此卿短刀一柄,望卿勉之。”
言罢,刘辩又指着短刀低声道:“卿回去后可细细观之,不要负了朕的一番心意。”
曹操会意,再次叩拜,然后在心腹的指引下又悄悄地回到了自己的营帐。整个过程静默秘密,没有惊动任何外人。
事情重大,曹操一回到营帐中便挥退了众人,点起灯盏,对着那柄短刀反复查看。但看了半晌,什么都没有看出来,曹操心里便有些纳闷:“天子今天的这番话,分明是在暗示这短刀里有东西。可如今怎么不见踪迹?”
曹操不死心,继续反复查看,但看来看去还是什么都没有。
月亮早已移过了中天,向着东方缓缓落下。
&nb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