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过程食不言,两个人都快速的解决了早餐,等到下面伺候的人收拾好之后,郭嘉就主动开口了。
“嘉昨夜阅书,读到此处,倒是产生了些许疑问……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有日光。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日光。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时,日光所照适至极,阴阳之分等也……”
这段话是《周髀算经》里面的内容,是说春分之日,还有秋分之日的时候,昼夜平分,从春分之日到秋分之日,北极下有阳光照射。
而从秋分之日到春分之日,就没有日光了。
这实际上也也只说了存在极昼极夜现象。
要按照现代知识来解释春分之日还有秋分之日,就是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所以昼夜平分,而杨秋昨天讲的就是春夏秋冬的来源,也讲了极昼极夜现象的原因。
她尽量用的是古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了一下太阳的活动,这就导致了他们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的差异。
郭嘉眼下说出这样一段话,倒不是说他相信这个地球是球体了,而是感叹有些知识其实就藏在典籍之中,然而以前却常常容易被人忽略。
“友若兄,浑天说与盖天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3/17页)
说,似皆不能阐释极昼极夜之现象。
昨夜嘉思索良久,如今看来,昭王之说法,似乎能更好地解释四季轮回?
可以,嘉不善此道,否则必穷毕生之力以究此事。”
这番说法瞬间让荀谌笑出了声。
“奉孝若因昨日之事决定毕生研于此道,大王恐悔带你见地图。
其实此事大王曾对我言,需于算术极有天赋之人方能深入研究。
如蔡公与刘公那般之人,彼等昔日于东观观测天文,修订历法。
而二人有一弟子现于昭国,田孟举尤为擅长此道,如今昭国已有人负责此事,未来观测天文历法自会有后继人才,无需奉孝为此劳顿。
观奉孝今日所言,是否已对大王所言信之七八?那么奉孝对未来作何想?是需继续思量?又或再游历一番。”
没错,昨日郭嘉并没有接受杨秋的招揽。
杨秋倒是也没失望,只是让郭嘉继续留在昭国游历,若改变想法了再找她。
当然,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亲自前来找她询问。
“友若兄,对于昭王昨日所呈天下地图,汝有何感?昨日兄不也如我一般,观书一整晚?难道友若兄阅罢无疑问?”
这种事情,荀谌和郭嘉的关注点完全不一样,他昨日简单看了几本书的内容之后,荀谌发现自己并不擅长于算术此道。
所以他最后印象深刻的是张衡的书籍。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奉孝,张衡先生于其书籍中言明月光形成之因,乃因太阳光照射而生。
这使我忆起昔时所阅王仲任先生的《论衡》,彼时先生于书中言,日食与月食之形成乃自然规律,与任何灾异皆无关系。
然儒家将其视为异端,谓其离经叛道。吾今日却觉先生具大智慧,若后儒家之言皆不可批,那么未来必使儒家走向毁灭……”
荀谌所说的王仲任叫做王充,他出生于光武帝时期,会稽上虞人,是东汉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无神论者,也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
因为东汉刘秀再一次光复大汉的原因,所以刘秀及其推崇谶纬之学,当时士族阶层也就是东汉的知识分子,完全沉醉在谶纬神学还有鬼神迷信的社会风气当中。
王充就是这个时代的离经叛道者,他直接提出了无神论,让人们回归现实,说这世界上没有鬼,更没有神,完全将儒家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进行了否定。
为此他还写了一本书,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许多批评。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日月星辰也是自然物质,而人类社会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所以并没有什么天神意志,也并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干预。
然后,他还专门写了一个篇章解释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声称其和人类的政治生活没有丝毫关联。
这无疑是一种很进步的思想,而且他还提倡薄藏,反对儒家提倡的厚葬。
所以这个人遭到了严重的打压批评。
不过东汉还是有一个优点,虽然王充的想法在为政者看来很是大逆不道,但是东汉的名士言论还是自由的。
所以王充本人并不会直接被皇帝记恨,只是说官方不会推崇他的学说而已。
等到后来在他过世之后,蔡邕曾极力推广《论衡》这本书,促进了这本书的传播。
所以蔡邕在这个时代实在是一个文学灿烂,思想又挺开明的人。
而荀谌说出这一番话,语气里面对王充先生的推崇,摆明了他所认同的道已经和儒家有所割裂了,甚至有些背叛自己家族所学了。
郭嘉听完虽有些震惊,随即却笑出了声。
“友若兄生于荀氏家族,向来正襟危坐,恪守规矩。然自加入昭国以来,却屡屡行离经叛道之事。
嘉本以为乃昭国所影响,今观之,恐怕友若兄昔日所思所想就已然别具一格,而嘉于个人行为离经叛道,实则仍认同旧制。
不过自昨日起,吾亦已开始动摇。难怪文若提及昭王之时,面色极为复杂。
恐文若心中亦有动摇,只是其有家族使命,有其所坚持之道。”
听到郭嘉提到荀彧,荀谌的面色便有些复杂了,昨日他已经看了荀彧写给自己的信件。
因为董卓乱政关东诸侯讨董的原因,在写这封信的时候,荀彧已经表明他会带着家族迁徙。
但是荀氏族人众多,荀彧的号召力并不能让族人全部跟他离开。
如今已经有数月过去,恐怕颍川郡那边,族人已经遭到了战乱的伤害。
“文若向来固执,自有一番抱负,吾为兄长亦不能使其改志。
更何况,家族恐亦看好关东诸侯,文若断不会违背族老之意。
奉孝,汝为郭家旁系,不为家族所累。吾亦不会强求汝留于昭国。
大王昨日亦曾言,奉孝若有所好奇,尽可继续在昭国游历,所以接下来汝有何打算?”
郭嘉还是给出了昨日的答案,他还要再继续游历一番,荀谌自然没有阻止,而是让其继续再昭国游历。
杨秋是不会强留郭嘉的,这倒不是因为郭嘉不重要,而是因为郭嘉的性格强留下来,恐怕只会双方闹得不愉快,
不过贾诩不一样,因为此人换老板的速度在历史上极其快,他是无所谓哪个人当老板的,只要自己日子过得好就行。
所以郭嘉和贾诩的策略绝对不能一样,哪怕最后的结果是郭嘉离开,也只能大大方方的送其离去。
大不了到时候表现一下自己的大度。
不过荀攸又不一样了,历史上虽然没有一直换老板,但其实他的政治立场也挺灵活的,荀彧是反对曹操称公,但是荀攸却并不反对。
所以不同的人就得弄不同的策略。
说起来,荀攸现在已经在长安了,杨秋此时正在给贾诩写一封信,让他以后想办法把荀攸捞出来控制在身边。
做完这件事情之后,又有一个好消息来了。
长安又送了一批书籍过来,李儒这个人说到做到,将大量的典籍都往昭国送来,并且这一次,蔡邕也被李儒送过来了。
杨秋都震惊了,这个时候蔡邕怎么会愿意过来,所以她主动来到了蔡邕面前,想要询问一下蔡邕是怎么来的,难道是被李儒强迫的吗?
第133章
当然,此时的杨秋已然安然回到了马邑县。
这一年的时光在不知不觉间流淌至夏日六月,骄阳似火,那股子炎热就像蒸笼一般笼罩着大地。
大街小巷之中的百姓们纷纷换上了轻薄的衣裳,那衣衫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似在与暑热做着抗争。
此时,离开数年的蔡邕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眼前的景象令他大为震惊,马邑县竟扩建了数倍之多。
上次他看到的那道城墙,如今已然摇身一变,成了内城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4/17页)
在新建的城池之中,两边的屋舍高大,很是壮美。
然而,最吸引人目光的却是这新建市坊的商贾兴盛景象。
只见这一条街道热闹非凡,往来的商贩们就像一群活力四射的表演者。
他们有的涨红了脸,扯着嗓子大声吆喝着自家货物的优点;有的则笑容满面,热情地向过往行人展示着商品。
而百姓们呢,在这热闹的街道中穿插往来,他们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或在摊位前精心挑选着心仪的物品,整个街道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座新城是杨秋命人精心修建的,主道路极其宽阔,按照唐朝时期的建筑风格设计,中间的道路直接宽达一百米,数十辆马车并排而行都绰绰有余。
出于对往昔的怀念,杨秋还特意让人修建了绿化道。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那些鲜花尽情绽放,看着别有一番美丽。
当初,下面的官吏曾向杨秋提议,是否要另建一座都城。
杨秋当时直接拒绝了,毕竟,未来不可能建都在马邑县,现在若按照都城规划来建设,实在是不合适。
然而,马邑县暂时又是官吏汇集的中心,于是她果断决定直接在外城不断扩建。
刚好,原来的马邑县城池狭小,扩建极其简单完全不需要拆迁,如今外面的占地面积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来的城池。
至于未来的都城选址,昭国上层官吏们彼此心照不宣,那必定是长安。
所以,杨秋也并未在昭国大兴土木,只是按照正常的规划继续扩建马邑县。
蔡邕坐在马车之上,透过车窗望着这座鲜花盛开的城市,看着往来商贸的兴盛之景。
看着周边百姓与小贩们脸上洋溢着的欢快神情,蔡邕的心中不禁涌起万千感慨。
如今,汉廷那边一片混乱,似乎唯有昭国这片土地还能寻得一时的宁静。
战乱带来的后果实在是太过惨烈了,它像一头凶猛的野兽,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安宁与幸福。
长安那边,因为战火的蔓延,商贾们胆战心惊,都不敢轻易做生意了。
曾经繁华的大街小巷如今变得冷冷清清,再也看不到昔日那热闹繁华的景象。
不仅如此,长安城内到处都有重兵把守,由于西凉骑兵剽悍粗鲁,他们在大街小巷中横冲直撞,时常有百姓被他们欺辱的惨状。
迁都长安之举,并未使这片土地获得安宁。
断绝了与关东那边的赋税往来之后,想要让长安这边的官吏们自给自足,使朝廷正常运转,让官吏和兵卒们按时领到俸禄,已然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董卓手段强硬,长安城内依旧物价飞涨。
董卓曾愤怒地杀掉了一批商人,可后来换成了西凉军自己的人掌管商贾后勤,这群人贪婪无比,依旧囤货居奇,哄抬物价,根本无法使物价回归正常。
再加上董卓又命朝廷铸造小钱,并强行用这些小钱给官吏兵卒发放军饷俸禄,导致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小钱。
百姓们见状,无奈把货物囤积在家中,连东西都不愿再卖了。
这导致,西凉军直接带着军队在周边烧杀抢掠,天下已然乱得不成样子。
蔡邕看着这一切,只觉得这大汉王朝仿佛已经陷入了疯狂的深渊。
他仿佛看到百姓们在苦难中挣扎,那痛苦的神情让他心如刀绞。
再这样下去,百姓们将被逼得走投无路。
当然,董卓对蔡邕颇为赏识,还给他升了官,可是蔡邕的内心无法安宁。
原本,蔡邕并未想过要来昭国,在他心中,自己始终是大汉之臣。
然而,蔡邕结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此人名叫王粲。
这少年年仅十四岁,却有着超越年龄的聪慧。
蔡邕看着他,仿佛看到了一颗闪耀着光芒的新星,他认定这少年前途无量,甚至觉得他的才华必将超过自己,恨不得将自己所有的书籍文章都赠予对方。
二人结成忘年之交,每日谈天说地,仿佛是认识多年的朋友,而蔡邕对王粲的欣赏之情也与日俱增。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蔡邕渐渐开始担忧起来。
王粲身材瘦弱,时常头痛咳嗽,时不时都在喝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