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30-14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药,那痛苦的模样实在让人心疼。

    蔡邕舍不得这样一位才华非凡的少年过早离世。

    他想起当初卫仲道在昭国看病的情景,知晓昭国的医工医术要比汉廷这边高超一些。

    于是,他便苦口婆心地劝说王粲来昭国检查身体。

    王粲自幼身体孱弱,再加上其貌不扬,长到如今这般年纪,身材依旧瘦小,他的心中难免有些自卑。

    所以,当蔡邕说昭国有可能治好他的病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毫不犹豫地决定来此一趟。

    然而,王粲在昭国并无亲友,蔡邕自然放心不下对方独自前来。

    于是,他决定亲自护送王粲前往。

    作为汉朝的官吏,蔡邕要出远门,董卓知晓后并未有何意见,毕竟此时两边关系还不错。

    但李儒却另有想法。

    他此时已与贾诩私下结成了联盟,而且杨秋那边也说过,未来要把蔡邕这老头子送到昭国去,保住他的性命。

    眼看时间不多了,李儒便打算干脆这次将蔡邕等人一并送走。

    于是,他让护送典籍藏书的人顺便护送蔡邕一行人离去。

    在这过程中,蔡邕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个人,这人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华佗。

    华佗原本是单独出行,他心中怀着对医术的执着追求。

    随着这几年商队贸易的往来,昭国的消息像一阵风一样越来越多地传到了中原地区。

    华佗听闻昭国医工医术高超,能救治许多疑难杂症,心中不禁涌起强烈的好奇心。

    对于这位挚爱医术的人而言,他决定亲自去昭国一探究竟。

    在路途之中,华佗与蔡邕、王粲不期而遇。

    因为华佗曾经给王粲诊断过病情,所以双方交谈之后,发现彼此目的地相同。

    最后,华佗便在蔡邕和王粲的邀请下,一同前往昭国。

    此时,蔡邕还在感叹马邑县的变化,一旁的王粲已然惊叹出声。

    “蔡公,之前您说昭国繁华,我并未全然相信。哪怕这一路当中的传舍城池都修建得颇为广大,我也不觉有何奇特之处,只觉得昭国的美食和新奇事物多了些罢了。

    但今日来到这马邑县,我方才觉得自己孤陋寡闻。这昭国竟有着一番繁荣昌盛的大国气象,而我大汉朝廷却陷入内斗之中,百姓流离失所,思及此,心中不由得一阵痛心……”

    王粲这一番叹息,又何尝不是蔡邕的心声呢?

    两边的对比实在太过惨烈,一边是和平安宁、繁荣昌盛,一边却是血腥残酷、破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5/17页)

    不堪。

    那景象就像一幅鲜明的画卷,一边是绚丽的色彩,一边是灰暗的色调,任谁见了,心中都会难过。

    两位敏感的文人心中此刻思绪万千,而一旁的华佗则兴致勃勃地观望着昭国新奇的景象。

    随着马车缓缓前行,繁华的市坊渐渐远去,他们又进入了另一处内城。

    此处虽然仍有马车来来往往,百姓也在道路之中前行,但却并不喧闹。

    道路两旁修建着高大的建筑,上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牌子,似乎有许多官署设置在此处,难怪这里如此安静。

    不过,华佗感兴趣的并非这些官署,而是前方那一座巨大的医馆。

    那医馆高大地矗立在那里,华佗立刻转过头,对着旁边的两人请求道。

    “蔡公,王君,能否让马车在前面停一下?我看到前面那个巨大的牌子了,上面写着马邑医馆,这应该就是昭国最厉害的医工聚集之地了,我定要去看一看……”

    蔡邕和王粲顺着华佗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牌子。

    这里的医馆与上次见到的位置不同,显然是新修的。

    他们都深知华佗对医术的狂热,其实王粲此行也是为了检查身体,但眼下直接去医馆不太合适,蔡邕决定先带王粲去拜访昭王。

    对于华佗的请求,蔡邕与他商定好了晚上见面的地方,这才让华佗下车前往昭国的医馆,而他们的马车则继续前行。

    毕竟,他们后面还跟着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需要董卓这边的兵卒负责运送,所以还与昭国这边的官署亲自交接。

    因此,蔡邕首先要做的便是把这些珍贵的书籍妥善安置在安全的地方。

    而杨秋,也正是在蔡邕一行人与官署对接书籍的时候,才得知蔡邕到来的消息。

    所以,在杨秋见到蔡邕的时候,时间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她让人准备了美酒佳肴,并邀请蔡邕来做客。

    蔡邕自然将王粲带到了杨秋的面前,然后亲自将这位在历史上留名的才子引荐给了杨秋认识。

    此时的王粲十分年轻,也就十四岁,但因为其才华横溢,他已经是大汉朝出了名的天才少年了。

    果然,天才是不会被埋没的,年纪轻轻就已经有如此盛名。

    “真乃少年出英才,仲宣年岁尚轻,却已然才华四溢,声名远扬,今日,你与蔡公一同莅临昭国,实乃令吾深感蓬荜生辉。”

    在双方介绍完彼此的身份之后,杨秋十分热情的对着王粲这位少年夸赞了一番,那态度实在是亲和,让人如沐春风,完全不像汉朝对昭国的传言。

    毕竟在汉庭那一边,昭王在传言之中狠辣无情,是一位血腥残忍的暴君。

    所以王粲其实做好了准备,哪怕有蔡公的引荐,这位昭王应该不会对他这样一个小小少年过多关注。

    然而他没有想到,昭王竟然是一个如此亲善幽默的人,在他呆滞的一瞬间,昭王甚至对他打趣地笑了起来。

    “怎么,我没有三头六臂,长得没有狰狞可怖,让人见之害怕,令仲宣很震惊吗?”

    这番话让王粲一时之间不好回答,但他能感受到昭王友好的态度,蔡邕也在一旁幽默的开口了。

    “大王,仲宣还是个小少年,你就不要欺负他了,今日我带仲宣前来,其实是有求于大王。”

    这话一说完,王粲也在旁边赶紧开口了。

    “粲刚刚失礼了,还请大王海涵,未来昭国之时,粲虽然未全信谣言,但亦受到了些许影响。

    今日得见大王,方知大王宽和仁厚,有王者之姿,粲之前实在是浅薄……”

    接着,王粲动用自己的文采将昭国的繁华滔滔不绝的夸赞了一通。

    杨秋听着都想把对方招揽过来,来昭国的宣传部门做官,因为她最近打算开办报纸。

    不过眼下这事儿不急,所以杨秋让众人坐下,再让下面的人开始准备美酒佳肴。

    几番寒暄闲聊之后,蔡邕这才说出此次的来意。

    第134章

    “吾今日来昭国,实则为求医而来,不过病者乃仲宣……”

    蔡邕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接说出了王粲的身体状况,表明他们的来意是来找昭国求医。

    杨秋这才认真的打量了一下这位小少年,之前因为对方十几岁的原因,杨秋并没有将对方的身材矮小当作病症来看,毕竟这年头长得高的人也并不多。

    当然,王粲出生名门,衣食丰足,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所以这一细细打量,杨秋就发现王粲的面色萎黄,身形消瘦。

    这面黄肌瘦的样子出现在一个士族子弟身上,那肯定不是没有吃饱的原因,如此看来,这绝对是有什么病了。

    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对方活到了四十岁才过世,那应该也不是什么致命的病。

    “原来如此,这倒不是什么大事儿,仲宣明日亲自在屋舍等候就是,我让田女医过来亲自看诊。

    她可是我们昭国最厉害的疾医,蔡公也见过此人,仲宣安心等待便是。”

    田英的厉害,蔡邕上次来就见识到了,还是她治好了卫仲道的疾病,当时卫仲道发高烧的样子,蔡邕差点以为对方会死在昭国。

    好在田女医医术高超,抢回了一条人命。

    但是,卫仲道活过来了,对方却并没有成为他的女婿。

    那次回家之后,文姬一意孤行的要和卫仲道退婚。

    蔡邕没办法,他做不出逼迫女儿嫁人的事情,更舍不得看到女儿痛苦,所以最后两家的关系因为退婚就变得十分冷淡了。

    而他女儿现在专心致志治学,家里的藏书室完全成为了文姬日常所在的地方,都快要成为一个书呆子了。

    当然,蔡邕知道女儿的心病,可是有些事情,他实在是满足不了女儿,毕竟他还是汉臣。

    巧合的是,蔡邕刚刚想到蔡文姬,杨秋这边也问询了起来。

    “文姬过去几年如何,蔡公这一次怎么不让文姬一同过来?”

    蔡邕很想说:都是你昭王的错,让我女儿陷入了心魔之中,完全不想嫁人,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还敢让文姬过来再来一次,那就真要做昭国的官了。

    可惜的是,这种想法刚刚萌生起来,还未来得及说出一个蒙混过关的答案,外面突然有侍卫进来说要禀报消息。

    杨秋听完耳边的密语,她忍不住笑出了声,然后似笑非笑的看向了蔡邕,看来蔡邕这一次要很憋闷了。

    因为刚刚侍卫过来禀报消息,说汉廷那边又来了一批人,这一次来的人是蔡邕的家人,这里面包括蔡文姬。

    李儒这一次打包将蔡邕在长安的一家人全部送过来了。

    很明显,蔡邕并不知道这件事情,那么李儒这一次就做得很有意思了。

    “蔡公,酒宴恐怕今日要暂停了,方才我得消息,马邑县傍晚又至一批人,此中多有蔡公家人,文姬亦在其中。

    如今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6/17页)

    们皆在客馆等候,蔡公今日还是先与家人相聚为好……”

    此言一出,蔡邕露出了震惊的神情,这是怎么回事儿?他来找昭国陪同王粲看病,怎么后面自己一家人都来了,谁干的?

    蔡邕的脸上都露出了愤怒之色,他怒而站起,直接往外面奔去,杨秋让侍卫赶紧陪同蔡邕去找自己的家人。

    这事儿她绝对不近距离掺和,还是等蔡公接受这件事情之后,过几天再见面。

    于是,在蔡邕迅速离去之后,杨秋转身刚刚露出笑容,一旁尚未离去的王粲试探着问了起来。

    “以我所知,蔡公并不打算让家人至昭国,但看大王的神情似乎很高兴,看起来也知道蔡公家人来此的原因,是大王对董太师那边要求的吗?”

    失算,忘了旁边还有一个聪明人了。

    虽然才十四岁,但显然一眼就洞察了杨秋的心思。

    “仲宣觉得,董太师能够让天下安宁吗?”

    王粲立即摇头,他倒不是因为自己出生于文人士族,瞧不起武夫,而是董卓现在真的将天下治理得一团乱糟。

    关东诸侯那边虽然有私心,但是西凉军实在是把长安祸害得一片混乱,这群人之前在洛阳抢劫掠夺,到了长安依然如此。

    而董卓却根本不管,亦或者根本没能力管理底层兵卒的肆意妄为,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

    “大王,董太师治理下的关中之地,商贾凋敝,百姓深陷苦海,苦不堪言。每日里,抢劫之事层出不穷,百姓常常无端被辱骂,周边更是血腥弥漫,时有百姓惨遭虐杀。众多小商户之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百姓们食不果腹,却还要忍受董太师手下兵卒的搜刮与欺凌。饿殍遍野,惨状不忍直视,这关中之地,已然成为了人间炼狱。”

    听着王粲这一番痛惜的话语,杨秋笑着问了这样一句话。

    “但是仲宣可知,汉灵帝尚未驾崩之时,董卓已然为雍州牧。那时的雍州,虽未有繁华兴盛之象,却也称得上和平安宁。

    当日之董卓并未使雍州生乱,亦未令百姓苦不堪言,为何今日竟至如此地步?”

    这个问题瞬间让王粲一下子愣住了。

    是啊,过去几年雍州似乎并没有什么乱象,那时候的董卓似乎将雍州治理得挺好的,一个人难道会突然成为暴虐之人,故意让手底下的人胡作非为吗?

    对于董卓来说,他应该也不希望这天下越来越乱吧?

    要按照正常的角度来思考董卓,他肯定是希望长安这边变得繁华兴盛,希望下面的兵卒吃饱穿暖,希望自己的统治变得安稳。

    一个想要保住权力的人,不可能让自己治下的地方变得越来越混乱。

    可是长安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总不可能董卓是个变态,故意让长安变成人间炼狱吧?

    “大王之意是?”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