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30-14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王粲还只是个十四岁的少年,他的聪明还不在政治上,再加上没有在官场上历练过,所以他现在想不明白原因。

    “董太师权柄在握,生杀予夺大权在身,看似高高在上,烜赫一时,然实则已然危如累卵,何也?

    仅凭长安乱象便可知,下面官员已然全然不作为,又或故意挑起混乱。发放俸禄、维持治安、收缴赋税,此等最基层治理,皆需庞大的官吏认真负责行事。

    但此间上上下下之人皆在生事,他们之中至少有一大半之人对董太师心怀不满,不然长安断不至如此模样。

    故而,仲宣以为,太师将会是何种结局?”

    现在的情况是,官吏系统已经摆明不服董卓了,所以根本就不给他认真办事儿。

    一个官吏系统瘫痪,俸禄赋税治安全部都会陷入混乱之中,董卓的军队没有钱,偏偏还是一群彪悍的羌人和西凉人需要养,那就只能放纵抢劫了。

    若是董卓不允许抢劫,那这群人连董卓都会反,因为这些兵卒又没有什么思想,他们本来就是一群兵油子,为董卓办事儿就是吃饱穿暖。

    而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董卓确实膨胀了,做出了废帝另立之事,这是令士族阶层大大反感的行为。

    另一个原因自然是,董卓将洛阳那群文官带到了长安,这群人都是世家大族里面玩心眼最擅长的那一批人。

    他们本来就不满董卓,而这群人又团结在一起,他们只要摆明了反董卓,暗示下面的人不办事儿,自然有一大堆人听从他们的吩咐。

    而现在的情况是,这群文官要夺权,要把董卓踢出去,所以长安变成了如此乱象。

    “此乃必死之局,董太师离灭亡不远矣。”

    王粲思索了一番,然后叹息着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杨秋在旁边微笑着开口了。

    “既是如此,长安必定会陷入乱局之中。蔡公年纪已大,若留在长安,必定会面临危险。何不让其家人一同迁至昭国?

    我并不会逼迫蔡公为昭国效力,蔡公亦可在昭国治学游历,仲宣到时不妨劝说一下蔡公,既来之则安之,至少昭国能保和平安宁。

    蔡公不是想将汉史修完吗?汉廷那边大量的藏书典籍都已送过来,难道不是在昭国更适合做此事?”

    这番话说得颇有道理,王粲点头应承了下来,等到离去之时,王粲才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儿。

    他最开始不是反问这位昭王是不是强行将蔡公一家人带过来,对蔡公进行了逼迫利用?

    结果最后怎么还答应这位昭王,劝说蔡公安心留下来了?

    王粲觉得,自己好像被套路了。

    翌日,田英亲自来到了王粲居住的地方,对王粲的病进行了诊治。

    而杨秋此时却在为两件事情惊奇,一件事情是蔡文姬亲自前来,送出了李儒写给她的信件,另一件事情则是华佗竟然这次也来了。

    她早就想把华佗招揽过来了。

    但华佗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这种天降好事儿,杨秋决定之后亲自去见对方一面,想办法将此人留在昭国。

    不过在那之前,先得好好招待突然到来的蔡文姬,这可真不容易,前几年招揽,直到现在才有结果。

    “文姬,李文优先生可对你说过什么?”

    一边看着李儒写给她的那封信,杨秋一边对着下面坐着的蔡文姬闲聊了起来。

    要知道这一次,李儒可是写了一封很有意思的信,杨秋觉得李儒肯定也对蔡文姬说过一些有意思的话。

    不然李儒不会将这封信交由蔡文姬保管,最后让蔡文姬亲自送到她的面前。

    “文优先生问了我对芮姜逐子此事的看法。”

    蔡文姬此言一出,杨秋瞬间笑出了声,没想到李儒对蔡文姬的考验竟然是这一个故事。

    西周初年,有一个诸侯国名叫芮国。

    当时芮姜是芮国国君的母亲,因为厌恶儿子宠妾太多,所以直接将自己这个儿子驱逐出了芮国,然后当时的芮国国君芮伯万就逃亡到了魏国。

    这个时候,秦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7/17页)

    国觉得芮国现在空虚,打算趁火打劫,出兵攻打芮国,但由于对芮国太过轻视,所以秦国这一次出兵大败。

    秦国计划失败之后气不过,就联合了周天子部队攻打魏国,把芮伯万抓住之后,想要让周天子管理这件事情。

    但是周天子不想管,于是秦国就打算要挟芮国,利用芮伯万逼迫芮国,但此时的芮国已经另立国君。

    可惜的是,秦国后来实力强盛一些,强行将芮伯万送回去废掉了新立的新君,后来芮国成为了秦国的附庸。

    “那么文姬究竟是如何回答的?此事非常有意思,文姬能在这件事情当中看到什么?”

    第135章

    “芮姜能逐子,只因芮国国内,芮伯万这位国君势力要弱于支持芮姜的势力,故一国之君方能被逐。

    但秦国却支持芮伯万这位国君,而支持芮姜者为另一批势力,最后两方势力相斗,秦国因强大而获胜,芮伯万遂重为国君,但芮国自此沦为秦国附庸,后更至消亡。

    此事非单纯母子不和,亦非芮国国君宠妾过多,实乃秦国一方势力与中原一方势力不合。毕竟芮国地理位置重要,秦国与中原诸侯皆欲控制此地。”

    嗯,真相差不多是这个样子,毕竟年代太久了。

    但任何事情都是利益之争,从利益之争看史书是绝对不会出错的,表面原因都是做做样子,深层次的利益不会明显写出来。

    不过,李儒要的绝对不会是这个答案。

    “文姬这个答案,文优先生应该觉得还不够吧?”

    蔡文姬想到当初和那位先生谈话时候的内容,她被对方步步紧逼,直到最后终于失去了体面,然后狼狈地说出了那一个她已经明白的答案。

    “没错,文优先生质问于我,若心有欲望,不满现实,却又犹犹豫豫,那还不如做一个温顺的女郎,顺从世间的规则,何必如此逃避现实!”

    是李儒做得出来的事情,杨秋收到的那封信比这话还要狠。

    不过现在先解决蔡琰的事情。

    “所以文姬最后如何作答?方能使文优先生愿让你送信,想必你最后那一个答案应是令他甚为满意。”

    这个答案一问出来,蔡文姬挺直背脊,用一种坚定的声音回答了自己的答案。

    “顾虑过多,患得患失,必定自找麻烦,自寻死路。欲行何种路,从开始便应知此路有多少危险、多少阻力。

    然而过去数年,我却一直陷于此种状态之中。唯一坚定之事,便是退了婚,却不能坚定地来昭国。

    既惧父亲伤心,恐家族蒙羞,又忧未来后悔,有野心却并不坚定。故而文优先生直接指出我的弱点,认为我未来根本不堪大用。”

    这倒不是蔡文姬一个人的问题,世间诸人都有牵绊,都有弱点。

    只是李儒的逼迫应该是让蔡文姬认清现实,不要再犹犹豫豫下去。

    果然,蔡文姬接下来说出的那段话直接表明了她的决心,这也是她当时回给李儒的答案。

    “我知问题所在,故而后来我告知文优先生,权力之争,本就你死我活,如同芮姜逐子,父子、母子、兄弟、姐妹,若目标趋同时,自然为盟友;若成阻碍,皆可抛弃。

    我所走之路,若父亲不支持,家族不支持,那我便叛出家族,此乃我所选之路。

    大王,我愿参加今年昭国秋季考试,还请大王予我一个机会,琰感激不尽!”

    这话说完,蔡文姬上前一步站在大堂中央,随即行了一个最隆重的礼仪,表明自己的决心。

    杨秋看着蔡文姬坚定的样子,心中不由得叹息。

    李儒果然是个激进的人,他知道杨秋对蔡文姬看好,所以就逼迫蔡文姬认清现实,从来没有两边讨好的事情。

    要做,那就要准备好最坏的结局,要么就不做,安安稳稳的做一个贵女,这是李儒让蔡文姬想清楚的事情。

    不然,在政治上犹犹豫豫,妥协退让,还不如做个富贵闲人,又何必走上这样一条危险的路。

    “所以文姬已经与蔡公谈好了吗?”

    “我已告知父亲,当然,父亲同不同意已然不重要。

    我既已有所选择,父亲同意则皆大欢喜;若父亲并不支持,那我便让父亲将我逐出家族,以免牵累于他。”

    这一番果决坚定的样子,令杨秋感到欣慰,若是蔡文姬一辈子妥协于家族,那估计只能做一些清闲的礼乐文教官位。

    但既然有这样反抗的决心,那蔡文姬在官场上就大有可为了。

    不过,李儒绕了这么大的弯子,还专门提点了蔡文姬,目的当然不只是让杨秋收拢一个人才。

    这位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在信件当中先跟杨秋聊了一下鲁隐公遇刺的事件,作为鲁国的君主鲁隐公,因为和大臣羽父有冲突,最后被羽父直接刺杀了。

    显然这事儿就是在暗示杨秋和贾诩的密谋,李儒在这件事情后面说,果决之人行非常之事,就是不知昭王是否羊舌鲋贪墨之罪。

    羊舌鲋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在历史上因为以贪坏法,卖法纵贪,最后被定罪为“墨”。

    这种事情杨秋肯定是知道的,毕竟这年头有点文化的人都会读史书,但李儒专门举例这件事情,是为了他后面说的另一件事情铺垫。

    在提到了羊舌鲋的事件之后,李儒就说了春秋之时石碏大义灭亲,杀了自己儿子的故事。

    他在信件后面说,昭王可知,关西朝廷已然与关东诸侯决裂,却闻关东诸侯有人正在私底下组建骑兵。

    骑兵至关重要,若要组建,必定需有足够多骏马。然而关东诸侯远在中原,产马之地为雍凉之地,再加上并州幽州。

    如今雍凉之地断不会相助关东诸侯,那么关东诸侯骑兵骏马何来?还请昭王好好思索!

    这还怎么思索,前面讲了羊舌鲋贪赃枉法的事件,后面又给她石碏讲大义灭亲的故事,这都只差明说了。

    李儒甚至还在信封的结尾说得非常毒,昭王若要问鼎天下,可有蔡文姬的觉悟?

    当然,这番话问得过于激进了,李儒的言下之意不就是若是她要做什么事儿,未来头顶上的父母阻挡,她有没有魄力执行。

    显然李儒并不清楚杨氏家族的情况,他估计猜测私自贩卖马匹之事跟杨秋的父母有关系,所以在信件里面阴阳怪气,还在问她有没有魄力。

    这事儿杨秋还不知道具体是哪个杨氏族人干的,但按照李儒那边知晓的消息,对方肯定在杨氏宗族里面。

    为什么肯定不是杨秋的父母,因为杨秋在自己父母身边放着人,她父母是真的不懂勾心斗角,如果不放人,那是真的会被人引导进入骗局。

    所以这些年,她父母身边出现了哪些别有用心之人,每天的事情都会记录下来,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但是杨氏宗族的人有上百个,这些年有新娶亲的妻子进来,有新的孩子诞生,因此杨秋真的不可能每人身边都安插着人。

    毕竟没犯错之前,总不能把对方当成奸贼来天天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30-140(第8/17页)

    监视,也就杨秋父母无所谓,所以愿意身边的人全部都是杨秋的人控制。

    “文姬,文优先生是否还有什么话让你转述于我?”

    蔡文姬没想到大王还真问出了这句话,当时李儒让她带着那封密信前来昭国,要求她务必要将信件亲自交给昭王。

    而嘱咐完这件事情之后,李儒又说出了一段话,让蔡琰在昭王亲自询问之后说出来。

    当时蔡文姬还觉得奇怪,这不是写了密信吗?怎么还要让她口头转述一句话,但是李儒当时又说得很肯定,蔡文姬也不好多问,没想到一切都按照李儒所料发生了。

    “文优先生让我转告大王,秋季天高气爽,正是粮食成熟,树叶枝条凋落之际,正适合收获果实。”

    粮食成熟,粮草充足,可以打仗了;树枝凋落,那就是要整顿清洗家族内部问题了。

    这意思是要秋天行事,让她准备好。

    所以为了混淆视线,迷惑世人,那就干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儿,大义灭亲。

    李儒这是要让她表现出魄力和决心。

    这次对方真的小看她了,这种事情不知道的时候是她的疏忽,若知道了还纵容下去,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文姬,今年秋季考试你确实应该参加。昭国这几年尚无女子第一名,你的出现能激励许多女子。

    不过在此之前,除准备考试外,我有一任务交予你。你去荀刺史处,就言监察司人选我已选定,届时荀刺史会教你如何行事。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