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60-270(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验的手法,居然已经有了双盲实验的雏形。

    所谓双盲实验,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在实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主观意识带来的影响,患者不能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药物还是安慰剂,哪怕是研究员也只有在实验结束后才知道对方服用的是什么。*

    如此一来,则更能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她在下一步实验方案上稍作修改,然后让男管家把这份完善后的方案送出去。

    管家没有问这是什么,他仔细地收好小姐交给他的东西,说:“吉蒂小姐,我这就去安排。”

    ……

    报社,总编办公室内——

    总编最近有些苦恼。

    报社刚成立时,大家的精力基本都放在早报上,现在又开辟了出版文集这一业务,不仅是销量在突飞猛涨,就连众人的工作量也渐渐大了起来。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忙得不可开交。

    换句话说,就是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再次招聘新人的时候。

    然而他刚刚向众人透露出口风,就被各部门的要人请求狂轰滥炸了一番。

    “我手边已经积压了一大堆新闻线索,真的没法继续派人去实地采访了。再不加新人,我这就不叫新闻部,而是旧闻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综]天生女配》 260-270(第3/15页)

    了。”

    “我这边也是!每天一来到办公室,就在不停地审稿审稿审稿,晚上做梦都全是小说诗歌,和别人吵个架我都下意识地想他说话怎么不押韵,拜托来几个文学功底好点的新人吧!”

    “就算你不给我这边安排新人,最少你要把出版文集这块工作给我单独分出去,我只负责周刊的印刷就已经忙不过来了,不要再给我这边增加工作量了!”

    总编头疼地摆手:“好的好的,我知道了,先生女士们,我明白大家的意思。给我点时间,让我想想办法好吗?”

    新闻部要人,文学部要人,印刷部要人……

    每个前来要求增加新人的部门,都说得有理有据,一副再不加新人,整个部门都无法正常运转的样子。

    他忍不住叹气,为了跟上不断增长的业务量,自《每周早报》创刊以来,各部门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地招聘着新人。

    然而人员依然不够用。

    论起薪酬及福利待遇,总编并不觉得报社这边会逊色于那些老牌的大型出版社。

    前来应聘的人倒的确是从来没有少过,可惜的是,能达到入职标准的人少得可怜。

    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的招聘倾向。

    就像是工厂招工,会着重要求身强体健、手脚麻利,而他们这种与文字打交道的行业,难免要在学历上设下一道门槛。

    总编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将这个门槛定位必须接受过完整的初等教育,编辑岗位则定为接受过中等教育。在提到中等教育时他甚至没敢加上“完整的”这个形容词,哪怕只是读了几年中学预备学校都行。

    至于高等教育,那真是连想都不敢想。

    如今的大学几乎能称作贵族、官僚、大商人的摇篮,出身中下阶层的学生若是有幸能进入高等学府,大概率不会再将目光投向一间刚出名的出版社。

    在这点上他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他再眼馋这些出身高等学府的学子们的才学,但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向现实低头。

    他已经把条件放宽到这种地步,每次张贴出招聘广告,前来应聘的人,几乎能从他的办公室门口一直排队到街道上,但他还是忍不住呻吟一声,招人真的太难了。

    他也想一次性大批量招进来点新血,但真的挑不出人来。

    总编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最后一发狠,决定把这事抛给那位谢尔巴茨基小姐。

    他想着,以公爵的人脉,招人总比他强吧。

    “的确该加人了,等人员充足了我们才有时间举办一次签售会。”听完总编的汇报,乔安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坐在乔安对面的总编一脸沉稳,他没敢问签售会是什么意思,只当做没听见,再给大家揽活,真的要忙得眼前一黑了。

    总编说:“但这并不容易,您也许还不清楚,上一次新闻版那边好不容易谈好了两个新记者,结果都被《莫斯科新视报》截走了。”

    说到最后,他笑得意味深长。

    《莫斯科新视报》是现在城内销量排行第二的新闻报刊。他很清楚,那两个新人的能力与《莫斯科新视报》给出的薪水并不匹配。

    “而且……”总编捏了捏鼻梁,“说真的,好多来应聘的人,我让他们试着分析几行莎士比亚的诗,他们居然都无从下手。”

    乔安完全能理解总编的难处。

    如今招聘员工最大的难点,就是应聘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

    哪怕设置了学历门槛,但问题是,依照现在的初等国民教育章程,最低三年就能毕业了。这里面还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基础识字、学习宗教知识,区区三年能学到多少东西呢?称之为扫盲更贴切一些。

    而同样是初等学校,有的学校里已经是神学、算术、艺术都有所涉猎了。

    各个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实在太大。

    很显然,总编需要的是后者,而非前者。

    这种差距,到了中学时期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更为分明。

    从二十一世纪随便提溜出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过来,其知识面以及审美功底,大概率能令总编感动到哭泣。

    乔安想了想。

    她还真有解决的办法。

    朋友,你听说过校招、定向招聘、校企联合培养吗?

    作者有话要说:

    *注·双盲实验:我完全是门外汉,我只能用大白话转述一下,也许还有错误,至于更详细准确的,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就不赘述啦[狗头叼玫瑰.jpg]

    第263章 安娜·卡列宁娜

    总编见乔安还在沉吟,还当公爵小姐并没有认识到现在想要招聘到合心意的员工究竟多么困难。

    他端起茶杯,一口气饮下全部的茶水,然后更加直白地说:“您比我更清楚,现在到底有多少饿狼正在暗地里对着出版社垂涎欲滴。他们做不到挖走我们的老人,却能让我们再也得不到能力出色的新人。”

    “不要急,这不是一件难解决的事情,还记得我们之前是从哪里解决的约稿难题的吗?”

    乔安没有急着向总编安利“校招”这一招聘途径,而是极有耐心地引导着问。

    她当然可以毫无顾忌地向这个世界不断抛出超时代产物,但是这未免有些不负责任,说难听点的都可以称一声揠苗助长了。

    总编原本有些焦虑的思绪,因为这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而顿了一下。

    他太清楚出版社成立以来的一路坎坷,旁人只看到一派蒸蒸日上,但是他心里可记得分明,从周刊到小说集册,从至关重要的文章内容,再到锦上添花的小说封面,哪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他们也算是半被动的,与莫斯科城内的各大高等院校时不时地开展合作,不管是为了约稿,还是为了进行宣传。

    忽然间,他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们总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而他们出版社一贯走在时代的前沿,两者本身就是天然的最佳拍档。

    总编隐约抓住乔安的意思了,他说:“您是说,我们这一次也要去学校里招人吗?可是这些大学生他们的目标是官署……不对,我们一开始就没将这些大学生列入招聘范畴,我们直接去中学就好了。”

    乔安点了点头,然后提起银质茶炊给他倒了一杯茶,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不必让求职者搭上车马费跑来应聘,我们要把招聘地点放在校园里!”总编说。

    他越想越觉得精妙。

    脑海里的种种思绪就像是沸腾的火山一般,灵感的火花从天而降。

    原来还能这样?

    他之前怎么从没这么想过?

    这不能怪他,之前又有哪家报社这样做过呢?那些老板们只需要端着架子,高坐在办公椅上,等着那些求职者来回奔波就好。

    但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浪费了,出版社太缺人了,那些前来投简历的求职者水平过于参差不齐,能不能招到人全凭运气。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综]天生女配》 260-270(第4/15页)

    “看来我们想到一块去了。”乔安附和了一句。

    总编有些兴奋地继续说:“我们可以选择避开宗教教习所,选一些名声在外的中学,从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总不至于只会识字、读圣经。”

    这话有点阴阳怪气。

    乔安用手指轻轻敲击了一下茶杯,提醒对方别忘了他自己还是神学委员会的会员。

    她对出版社的各位高层的家庭环境可谓是知根知底,但对方偶尔表露出来的尖刺,让她总是在怀疑对方是否是一个无神论者。

    总编矜持地一笑,然后说:“感谢不断投资建学校的先生女士们,让我们的可挑选范围大了不少。”

    这一刻,他对那些与他们不断争抢新员工的“友商”报以无限宽容。

    抢吧,有本事把各地的所有毕业生都抢先聘到手。

    只要你们这些家伙付得起这巨额的工资。总编冷淡地想。

    ……

    玛利亚女子中等教育教习所——

    这一天,看上去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

    直到教师们将学生们集中在礼堂内,学生们悄声议论起来。

    克谢尼娅坐在椅子上,猜测着为什么老师让她们在大礼堂集合。她观察着周围,发现出现在这里的人全都是今年即将毕业的学生。

    毕业庆典?不太可能,根本没有提前通知,大家毫无准备,礼裙、舞鞋、舞伴都还没备好。

    坐在她旁边的朋友正与同伴叽叽喳喳地聊着天,有时候她们的话题也会落到她身上,她心不在焉地笑着应和两句,心里却轻松不下来。

    她的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士官之女,一个工厂高管之女,前者已确定在毕业后会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后者将前往巴黎展开一场毕业旅行。

    只有她,接下来的路子还完全没有着落。

    她从这里毕业后该去往何处呢?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进入小学成为一名职教人员,收入尚可,且工作稳定体面。她尝试着投了几封简历,然而都石沉大海。

    她向几个应聘成功的同学旁敲侧击了一番,那几个女生委婉地说:“招聘女职教的学校实在是太少了,你要是想要应聘,不妨试一试我给你推荐的这几所学校,他们今年都有招聘女性职教人员的计划,不过他们更喜欢那些老牌中校的毕业生,我们学校在名气上并不占优势。对了,克谢尼娅,如果你的父母兄弟也在学校里任职的话,嗯……不妨让他们帮你修改一下简历。”

    克谢尼娅明白了,然后心里越发沉重。她就读的中学名声不显,而她的家庭在教育界也毫无背景,似乎她的每一个目标,都从一开始时就为她设下了看不见的门槛。

    她接下来又试着投了几份诸如会计、打字员之类的工作,然而都失望而归。

    “对不起,我们优先聘用有工作经验的员工。”

    “不好意思女士,我这边都是男性员工,您来这里工作或许会对您名声有碍,也许您该去其他地方投一下简历。”

    而她的兄长甚至提前警告过她:“不要让家族为你蒙羞,我不想在社交场上被人用‘听说你的妹妹在做家庭教师’这种话来打击我。”

    可是除此之外,她还能怎么样呢?毕业后就待在家中,准备迎接父母给她安排的婚事?她不想这样。

    就在她神思不属的时候,礼堂渐渐安静了下来。

    克谢尼娅注意到礼堂最前方除了她们的老师,还多了几位陌生人士。有几人看上去像是教育部门的官员,旁边还有几位打扮更为休闲的男士,让人猜不出他们的身份。

    事实上,这几人正是来自《每周早报》出版社的编辑。

    作为这次招聘活动负责人的鲍里斯,拽了拽自己的领口,他也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

    “反正下一次要印刷的稿子都已经选出来了,你就去先带队招聘新同事去吧。”于是,总编就这么把他踹了过来。

    “女孩们,请容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几位先生……”

    “我相信大家都曾听闻过大名鼎鼎的《每周早报》,现在出版社愿意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两个工作岗位,待遇从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等会儿过来投递一下简历。”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