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60-27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正在作介绍的教师也有点紧张,他完全想不到,居然有机构直接将招聘会放在了学校内。校长出于谨慎考虑,甚至请来了国民教育部下设机构副主管,以及女子教育机构委员会莫斯科分会会长,一齐作见证。

    礼堂内渐渐骚动起来,大家在窃窃私语。

    “是我想的那个《每周早报》吗?”

    “听说他们待遇很好。”

    克谢尼娅当然知道这家出版社,她的心脏甚至在怦怦直跳。

    她之前也曾考虑过要不要请假去参加这家出版社的面试,然而她听一位家住附近的同学说,前往那边应聘的人实在太多,人最多的时候,连巷子里都站着应聘的人。

    虽然她自认能力不比其他人差,然而很遗憾,身为一名女性,她永远是老板们放在最后的备选项,她很有自觉性的没有去参加招聘。

    可是现在机会都直接摆在她面前了……

    鲍里斯内心忐忑,面上却滴水不漏,他维持着自己儒雅的外表理了一下的袖口。

    他们直接跑到学校里来招聘会不会太草率了。

    总编他到底是怎么和公爵小姐谈的,哪有人直接跑到别人学校里来招聘员工,果然他们太奇怪了点吧。

    他手里拿着钢笔,装模作样地在笔记本上勾画着什么。

    然后就感到一道阴影打在他眼前,他抬眼看向前方,只见一名头发蓬松的学生正站在对面。

    克谢尼娅扬起笑容,说:“您好,我想要应聘贵社的编辑。”

    “你好。”鲍里斯表面镇定。

    真的有人来应聘了!

    ……

    “无耻至极!他们居然直接从学校里进行招聘!”

    《莫斯科新视报》总编办公室内,有人在愤怒地拍打着桌子。

    “哈,他们疯了吗?这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能做些什么?看着吧,他们要把莫斯科的出版业搞坏了!到时候别人一看,绝对会嘲笑我们,‘哦,你们莫斯科就这水平吗?’,上帝啊。”

    助理默默收拢着散落在地面的文件。

    既然你认为他们招的这些学生毫无能力,无法构成威胁,你一开始又在急什么呢?

    助理安慰道:“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好机会,等他们销量滑落后,我们不就……”

    还没等他说话,总编已经吼道:“你懂什么!他们把最优秀的那批人才都招到手了,他们年轻,有能力!我们招的那些残兵老将,怎么斗得过他们?”

    助理默默叹气。

    随便啦,你怎么认为都好。

    就是听说那边每年都享受免费体检,在员工福利上玩的花样他听都没听说过。

    既然那边缺人的缺得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综]天生女配》 260-270(第5/15页)

    么厉害……

    他记得家里好像还放着一份写好的简历?

    第264章 安娜·卡列宁娜

    在《每周早报》诸位员工对新同事的急切渴盼下,各部门主编在不到一月时间内,足迹遍布莫斯科城区内的所有中学,连那些近来风头正起的农村中学,都有编辑带着助理赶了过去。

    可谓是满载而归,不仅成功聘到了数位合心意的员工,更签下了一批供稿记者和插画师,各部门的压力锐减。

    之前因为人手不足而只能停摆的一些计划,终于可以正式展开。

    总编摸了摸自己越发稀少的头发。

    《每周早报》作为出版社内部的支柱性业务,它从诞生伊始,他就同谢尔巴茨基小姐就协商好,待到早报发行量达到一定规模,就尝试着在周报之外,再次开办日报。

    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个计划,然而苦于人手不足,一直没有把这件事提上议程。

    随着周报的销量及名气不断上涨,各部门收到的投稿数量也猛增,限于版面大小、刊物出版周期、审阅人员精力等诸多因素,各部门手中已经积压了无数优秀稿件。

    然而时间不等人,新闻类的稿件讲究一个新鲜,一旦当期无法印刷发表,过后就再无价值可言。而文学类的投稿,投稿者在得不到回应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向其他出版社。

    从一开始为了约稿广撒网,再到后来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形形色色的杰出稿件被浪费掉。

    哪怕是谢尔巴茨基小姐劝慰他“没关系,这证明我们所有刊登出来的作品都是百里挑一”,都没能驱散他心中的郁闷。

    现如今人手得到补充,他才敢再次打起早报的主意。

    于是在某一天清晨,正准备享用早餐的谢尔巴茨基公爵,发现管家为他熨烫好的报纸里,多出来了一份之前不曾见过的日报。

    他拿起报纸自然地甩开,然后视线从自己妻子和两个女儿的身上扫过:“这是谁新订的报纸?……等等,《每日早报》?是我想的那样吗?”

    他当然知道报社那边早就有了想要推出日报的想法,现如今哪一家老牌出版社只有一个业务呢?风险性太大了。

    只是他这才放手多久,日报就办起来了?

    乔安说:“当然,就是你想的那样。”

    她从管家手中也接过一份刚熨烫好的报纸。

    今天是《每日早报》首刊发行日,与周报比起来,新闻版块上的文章时效性更强,毕竟是日报,追求的就是当前最为时新、最为吸睛。

    “你们三个合起伙来,就瞒着我一个人。”老公爵抱怨,眼角却带着笑意。

    陶丽轻摇手中的描金贝母扇:“我只是报社内一名普通的小员工,怎么能左右幕后老板的想法呢?”

    公爵夫人说:“我也是今天早上刚刚知道,我可没有故意不告诉你。”

    乔安说:“不做好保密工作,我怎么好意思来邀功呢?”

    这甚至不是她主动提出来的,而是总编的想法。

    对方担心《每日早报》即将发行的消息被提前透露出去会出现意外,她倒也理解他的顾虑,她还没有忘记之前就有不入流的小报,顶着日报的名字进行了寄生营销,显然,总编在顾忌这件事会不会已经给他人带来了灵感。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她的话,要想恶心一把竞争对手,这个时候只需要在买通印刷厂后,让厂家为己方提供目标报纸里各个小新闻的标题就够了。

    然后直接让己方报社里的工作人员,模仿着对方的题目,为自己这边已经写好的那些新闻稿件重取名字,用后世的说法就是来个一键切换。

    至于题目与文章内容是否贴合,文章质量如何,那都是次要中的次要。唯一的要求,就是务必要让各个新闻的题目看上去像对方报纸的同胞兄弟。

    正版山寨傻傻分不清。

    第二天一定要赶着与对方同时发行,如果条件允许,要是能提前几个小时那就更美妙了。

    在这个年代,报刊的首次发行极其重要,它不仅在很大意义上能影响读者的订购意向,更决定了商家是否愿意往版面上投放广告。

    这样的手法不需要重复使用,只需要在首刊时出现一次,就足够将接下来的一切发行计划全部打乱。

    作为《每日早报》的首次亮相,无论是乔安还是总编还是希望能顺顺利利的,不要出现这些波折。

    几人用完早餐后,陶丽对乔安说:“过几天,安娜有可能会来这边借住一段时间。”

    “安娜?”这个时候乔安想到的安娜,只有那位安娜·卡列宁娜。

    “你舞会上见过她的,就是那位卡列宁夫人,斯基华那家伙的妹妹。”陶丽说道。

    乔安感到有些奇怪:“她不是回彼得堡了吗,怎么突然回来了?她是过来找你的吗?”

    陶丽说:“我们关系还可以,最近一直在通信。她和卡列宁之间出现了一些感情问题,彼此需要一段时间来互相冷静一下。唉,斯基华虽然是她的兄弟,但他毕竟是一位男性,有些女士们之间的话只能说给我听。”

    她想,他们不是感情出了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有感情。乔安对此毫不意外。

    陶丽说:“要是她过来的时候我正好不在家,你记得替我迎接一下她。”

    “当然没有问题,交给我吧。”

    至于借住一段时间什么的,乔安并不排斥,这不是出于对原著女主角的好感,而是因为这个年代风俗如此。

    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就曾在《飘》中提起过,借住对于这个时代上流社会的人们来说,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哪怕是在借住时完成了怀孕生子这一系列漫长的过程都不足为奇。

    那些家境优渥的绅士淑女们,他们的宅邸里拥有数量庞大的房间可供亲朋好友居住,衣食住行都有仆从服侍,亲朋好友彼此借住一段时间,对他们根本造成不了任何影响。

    三日后的黄昏,安娜乘着马车来到了谢尔巴茨基公爵府。

    对方那双灰色的眼睛,映着红色的夕阳,就像是两点火星坠入了灰烬中。

    乔安不清楚安娜与陶丽之间的感情到底如何,客气又诚实地说:“卡列宁夫人,陶丽去参加她朋友举办的茶话会去了,估计一个小时内是回不来了。”

    “吉蒂,叫我安娜就好。”

    既然已经到了莫斯科,就让我暂时摆脱掉卡列宁的一切吧。

    安娜看着面前这位公爵家的小女儿。

    真好啊。

    她发展出了自己的事业,内心有着坚定的目标,还有一对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她、鼓励着她的父母。

    我呢?

    安娜有些恍惚,她已经忘记自己什么时候与卡列宁彻底捆绑在了一起。旁人因她丈夫的权势,对她极尽恭维,但是她自己清楚,她从未追求过这种仰赖他人而生的权力。

    就这样,安娜在谢尔巴茨基府住了下来。

    同原著里那个为了爱情几乎迷失了自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综]天生女配》 260-270(第6/15页)

    不断燃烧着灵魂的她不一样,在公爵府借住的安娜,她的存在感极其稀薄,只有陶丽在的时候,她才会出现在众人面前。

    有的时候乔安都要思索一下,才意识到家中借住了一位客人。

    乔安有时候会猜测,伏伦斯基居然一直没有前来寻找安娜。如今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以他的习性,不该趁机对这位梦中女神展开强烈攻势吗?

    她哪里知道,安娜因为提前知道了伏伦斯基的情史,心里有了警惕不说,还被卡列宁发现了伏伦斯基寄来的情书。

    正在被卡列宁针对的伏伦斯基,早已自顾不暇,在官场上被整治得狼狈不堪,根本没有精力跟着安娜来到莫斯科。

    有时候乔安在花园里遇见安娜,也会同她交谈一会。

    “安娜,你遇到什么烦心的事情了吗?”

    安娜迟疑了一会,还是点了点头。

    她受够了同卡列宁佯装一对令人称赞的模范夫妻,旁人赞她嫁得好,但只有她知道,她和卡列宁两人毫无感情上的交流,卡列宁也只视她为胸前的勋章,人生旅途上的必备装点。

    她不愿再忍受这千篇一律的枯燥生活,可她的理智又告诉她,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她现在拥有的一切又是多少人的梦寐以求,若想要离经叛道,就注定要被上流社会唾弃。

    吉蒂比她年纪小,她没法对她说出这些难堪的事情,只是感慨道:“我和卡列宁闹了矛盾,那家伙总是惹人生气。”

    乔安对真相心知肚明,要是事情有她说的这么轻松,原著不至于洋洋洒洒地写了几十万字,最后以安娜的卧轨自杀收场。

    她劝道:“虽然不清楚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生气的时候不要把坏情绪都憋在心里,要适当地发泄出来。”

    “从没有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可是……我接下来该怎么做?”安娜说。

    她以往从家庭教师、教母那听到的,无非在告诫她要不露声色,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都是千篇一律的教诲。

    以至于她想要发泄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要尝试着写作吗?把自己的情绪,都宣泄在文字里。”乔安问。

    她觉得安娜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高敏感型人,她这样的人群,既对各类情绪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力,又对情感有着极高的反馈需求。

    在乔安看来,高敏感人群是极为适合进行创作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细腻的情感处理机制能更好地赋予作品灵性,另一方面他们又能从创作中获得庞大的感情回馈。

    创作者的情感需求被安抚,读者的观赏需求得到满足,巧了,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双赢吗?

    乔安三句话不离本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