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90-10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颜松青却已自顾自地思索开了,略沉吟道:“怀玉祖籍安阳,安阳……”他恍然大悟,道:“是了,是了!她后来岂不是去到安阳讲学麽?”

    颜松青连胡须也不摸了,身子微倾,眼睛在史如意脸上来回搜寻,似要找出几分熟悉的影子来,一时激动道:“小娘子,你与梅大家是何关系?”

    又悔道:“聊了这些时候,竟还不知小娘子唤作何名?既未怀玉上下奔走,小娘子可是云家中人?”

    史如意没想到光凭字迹便能被人猜出师承来,又是惊讶又是好奇,简单介绍完自个儿来历,便忍不住追问道:“颜掌院……和我师傅是故交?”

    颜松青不知想到什么,眼中情绪如薄雪融化,语气也变得十分温和,少顷,笑说:“你既是她的弟子,说来,也该算是我的半个弟子才对。”

    颜梅两家祖上便是世交,到颜松青这一代,更是有先辈订下的娃娃亲。

    只颜松青虚长梅宛白八岁有余,又有这层关系在,启蒙书法皆是他亲力亲为,梅宛白少时懵懂,待他如兄长,如师傅。好不容易等到小姑娘十五及笄,初通情事,见到他时还会脸红跑开了……

    这节骨眼上,梅家却犯了事。

    颜家试图搭救,连上几封奏章,字字恳切陈青,却惹得先皇大发雷霆,差点没将颜尚书一并贬官处理。

    一入宫门深似海,颜松青等了又等,再没能把他心念念的小姑娘牵回家。

    史如意不知这层内情,却也从中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顺水推舟地抱上这个真佛大腿,一口一个“师公”叫得欢。

    师公,既可以指师傅的师傅,也可代指师傅的丈夫。颜松青许是从没听人叫过这个称呼,微微一愣,接着却笑得开怀,不知想到了其中哪层含义,灯光映在他眼里,满是暖色。

    若是当年他与宛白未曾经历过那遭……孩儿应当也有史如意这般大了。

    最后史如意是被颜掌院亲自送出的门。

    方才磨墨的那小书童守在外头,望见这幕,惊讶地张大眼睛,连一向古井无波的管事脸上都尽是愕然——上回那传闻中权势滔天的九千岁来了,他们老爷亦是冷淡以待,今个儿却对一个后生小娘子如此礼遇。

    若不是知晓颜松青终身未娶,又从不近女色,都要开始怀疑这小娘子是不是老爷沦落在外的亲女儿了。

    颜松青对史如意和蔼一笑,捋着长须道:“好孩子,倘若在京城遇到什麽麻烦事……不要怕,来师公这里,定会护你平安无虞。”

    史如意知晓自个儿这都是沾了梅师傅的光,笑着点点头,说:“初来京城,人生地不熟,如今得师公庇佑,不论做什麽都更有两分底气了。”

    颜松青忍俊不禁,摇摇头,说:“还没底气时,便敢孤身闯官员府上,如今有了底气,岂不是直往宫廷里去了?”史如意尴尬一笑,心道您老猜的还真准,我岂不是要往长公主府去麽?

    却又听颜松青展颜笑说:“好!当宛白的弟子,是该有这等志气!”

    坐着颜府的马车,回净月庵的路上,史如意在心底揣摩梅师傅与这颜掌院的关系,这二人年纪相差也不算大,既非同族,又是名义上的启蒙“师傅”,手把手教习书法……

    嗯,确实容易让人想入非非。

    史如意在外奔波一天,打赏完车夫小厮,好不容易回到净月庵后院厢房之中,真有一头扑到榻上的冲动。左呼右唤,却不见她带来京城的那两位活宝。

    该不是去外头逛了,到这个点还未回来罢?

    史如意心下焦急,忙到前院寻了位小尼姑来问。

    那小尼姑双手合十,对她行了一礼,这才抿唇笑问:“女施主可是昨日来到庵中借宿的那几位?我知晓另两位女施主现在何处,请随我来罢……”

    七拐右拐的,却是一路把史如意领到了香积厨里头。

    遥远地就听见了香菱的笑声,等走近一看,更是了不得——香菱掌勺,翠丫在一旁打下手,周围围着一圈尼姑,或惊奇或赞叹,皆是看得目不转睛。

    翠丫一看到史如意,便跟香菱说了两句,笑着从里头钻出来。

    香菱听见史如意来了,回头咧嘴一笑,有心在史如意面前表现一番,手上动作更为卖力,几下颠勺,引得周围呼声阵阵。

    史如意忍不住笑,问翠丫:“你们两个促狭的,跑出来在这做什麽呢?我回来不见人,吓得找了半天。”

    翠丫吐吐舌头,说:“我和香菱猜如意姐你肯定顾不上吃饭,借了庵中后厨,想给你做顿晚膳……没成想香菱稍露一手,就把周围掌厨的姑子都引过来看了。

    我们想着做都做了,做一份也是做,做一锅也是做,便把今个儿庵中的暮食给承包了,也算报答主持借宿的恩情……”

    史如意绝倒,早该想到翠丫是个自来熟的,到哪都能混得开,又碰上香菱直率莽撞的,这两个双剑合璧,一会不看着,指不定就能把屋瓦都掀了。

    她笑着点点翠丫的额头,抿了抿唇,到底没多说什么,只道:“做了什麽好吃的,让我也瞧瞧!”

    翠丫看史如意不责怪,便高兴地跳起来,一一给她介绍道:“庵里禁荤腥,我俩只好做些素食。”

    按说这些尼姑久居京城,什么吃食没见过?

    但素斋以清淡为主,多是三菇六耳、瓜果蔬茹及豆制品等素食菜肴。香菱得了史如意真传,又有改进了几千年的方子做底,便是做素斋也能想方设法做出朵花来。

    一碗菌汤面,金汤银丝,上头点缀几颗青翠油菜,汤底是用多种野菌子熬了数个时辰而成,菇香扑鼻,鲜美异常。

    小米糯米豇豆合蒸的香米饭,颜色分明,米粒松散,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爆炒挑食小少爷(美食)》 90-100(第9/14页)

    糯叽叽,清香黏软,让人越吃越上瘾。

    豆油皮做的素鸭,水发冬笋、冬菇煮熟切丝,入烧热的香油锅,和盐、酱汁、葱、姜、烧酒炒拌入味,兑成汁。豆油皮放在汁内浸透,两张一叠,下油锅炸至金黄,嚼起来酥脆鲜香,颇有几分烧鸭皮的口感。

    论小食,也有几碟南瓜酥饼,水晶萝卜丸子。

    白萝卜切成细丝,放盐抓匀腌制,将萝卜里面的水分杀出来,和土豆粉搓成丸子,上蒸笼一蒸,一个个晶莹剔透,软糯鲜甜,光是看着便让人爱怜。

    香菱这厨艺也是能独当一面的水准了,史如意目光扫过这几道吃食,颇觉与有荣焉。

    美味上桌,庵中尼姑们对着碗碟“阿弥陀佛”念诵了一番,吃起来的速度却一点不比常人慢。史如意腹中早已饥肠辘辘,虽然这几碟子里都未见半点肉沫,仍是吃得津津有味,把一碗菌汤也喝得干干净净。

    吃过晚膳,正要回厢房,便有尼姑来请,“女施主,善真师太邀您几位到禅房一叙。”

    她们初到净月庵时,便已见过这位主持,手捻佛珠,慈眉善目,圆脸佛像。要史如意说,看着还有几分眼熟,似与安阳慧明寺那方丈轮廓有几分相像。

    善真师太轻笑出声,道:“小娘子慧眼,方丈确是我俗世长兄。”

    史如意心中惊奇,原先只听闻岭南一带,佛儒相融,僧人多为地主置有田产,又兼香火鼎盛,娶妻生子亦不在话下。

    子承父业,大和尚的儿子继续做了小和尚,女儿便为小尼姑,也算是“佛传世家”了。

    善真师太似是能猜到史如意心里在想什么,笑颜可亲,说:“方丈昔时与我传信,便常提起小娘子家中上供的莲花茶点,手艺精美,颇得禅意,果然百闻不如一见。”

    指的便是罗娘子让史如意带来的那几盒点心。

    史如意忙谦虚道:“哪里哪里,难得师太喜欢……我们初来京城,又是女流之身,在外有诸多不便,幸得师太庇护,收留我们于庵中。借宿多有叨扰,还不知该怎样报答。”

    善真师太笑眯眯的,说:“怎能算叨扰?小娘子手艺不凡,今夜偏又得尝做的吃食,不想素斋竟也做得这般妙!实是让我等大开眼界。”

    史如意抿唇笑了一笑,摆摆手说:“这素斋并不难做,只法子新奇些,都是我素日里瞎琢磨的罢了。”

    于是爽快回头,让香菱把做素斋的法子教给掌厨的女尼,还嘱咐香菱亲自示范几遍,让人掌握其中精髓才是正经。

    此时哪家有手艺不是藏着掖着的?如江南绣活绝技传女不传男,厨艺传男不传女。偏偏史如意这个后世之人浑然不觉,只想着人固有一死,美食却能横跨千里,代代相传。

    能让更多人品尝美味,也算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善真师太见史如意毫不藏私,心下动容,只由衷叹道:“小娘子胸襟广博,怪不得能做成如此美味!”

    第97章 白水煮羊肉

    离长公主府比试之日还有些时日,史如意也不急。

    清晨,庵中做早课的钟声响了,她也跟着起身,香菱给庵里掌勺女尼示范如何做素斋,史如意便在外头趁早市买回来米粮菜蔬,借用后厨炉子练手艺。

    布告一贴,天南地北有些名气的厨子都往长公主府涌了来,指望能在这打响名气,给自个儿挣一番前程。

    民间藏龙卧虎之辈不少,史如意也不敢托大。

    等忙完朝食,史如意回屋里取来些银两,便和香菱翠丫出了门,在京城里四处闲逛。

    似是宫里流出来的风尚,京中女郎追捧胡服者甚多,窄袖收腰,干净利索,别有一番飒爽之美。

    史如意略微沉吟,想起那日去长公主府,门房“验货”一般的上下打量,脚步一拐,还是到布匹肆量身裁衣,订做了好几套胡服。先敬衣冠后敬人,从古到今,这都是难免的事,京城又不比安阳,穿得神气些也能免人轻看。

    布匹肆便位于大少爷云璋提起的升平坊之中,果然商贩众多,客流密集,宝马香车,热闹得让人眼晕。

    史如意逛了一圈,还是更钟爱隔着几条街的长乐坊,虽比不上中心繁华,好歹路面干净整洁,附近食店竞争也没这么大。

    翠丫甩着小辫,左右四顾,忽然指着一处惊奇地叫起来,跟史如意咬耳朵,说:“如意姐姐,你看,那里头坐着好多胡人!”

    安阳偶尔亦有西域来的骆驼商队,高鼻深目,轮廓方硬,一看就知是异域人士。只这么多胡人聚在一个食肆中,还是史如意穿越以来头一回见到。

    这时节天已经冷了,这食肆门口架起大锅,锅上升腾起白雾,杂嚼下水在锅里滚得稀烂,一碗碗羊肉汤被吆喝着端进去,香味弥漫得整条街都是。

    香菱眼睛睁大,早已经按捺不住了,史如意和翠丫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迈出脚步。

    西域多牛羊,连胡人都认可的羊肉铺子,定是非同凡响。

    史如意要两碗羊肉汤,那店家看她们几个小娘子,又是新面孔,特地拣了一只羊腿来,切成厚片,连黄皮带肉。

    羊汤舀去了顶上的沫子,不是想象中的奶白,而是清澈的一碗。上头洒了些许青黄的胡荽,热气缭绕,随汤漂浮,喝起来却不见一丁点腥味。

    外头也设有桌子胡床,不少胡人就围在大铁炉子旁喝汤吃肉。

    一碗下肚,额头的汗止不住地往外冒,却浑不在意,用袖子随意一抹,口中连道:“爽快!再来一碗!”

    史如意心中惊奇,问店家如何熬成的汤。

    店家是个浓眉大眼的壮汉,身形魁梧有力,嘿了一声,说:“哪有什麽诀窍?白水煮羊肉,顶多搁点盐!羊是西域商贩带来的羊,水是后山担来的鲤泉水,那泉眼是个宝贝,便是冬日里头也冻不住!”

    又给史如意推荐自家妻子做的大白馒头,“小娘子,吃羊肉汤,不配点胡饼馒头,说不过去!”

    一个馒头,有一口锅这么大,冻得梆硬,要吃时拿出来切片,在炉子上烤得金黄绵软,撕开来泡着汤吃。

    有那会吃的客人,让店家现调来一碗辣椒油,羊油在锅里热了泼进去,滋啦啦的响。辣椒油拿来抹馒头,羊油的香味都浸入里头,一点也不觉腻。

    西域吃食,不究精细,只讲一个量大过瘾,最后史如意几人都是扶着肚子出的店。

    她们用过暮食,也出来逛夜市,什麽水饭、爊肉,干脯,并各式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琳琅满目,她们三个人,每过一个摊前只敢点一碗,饶是如此,接连几日吃下来,也觉着肚子似是滚圆了一圈。

    史如意对大少爷云璋那句“京城人士口味多重,偏爱浓厚、烂熟、香醇之味”有了更深层的体悟。

    正因如此,史如意没两日便把食肆内容敲定下来。

    她是从那羊肉店里得的启发,如今初来京城,人手不足,香菱可以说勉强出师了,翠丫还是个半桶水——但开火锅店却是毋须什么厨艺的。只讲究一个原料新鲜,味道醇美。

    锅上了桌,还是由客人自个儿烫食取用,连人力都省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