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10-22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完美耿贵妃》 210-220(第1/25页)

    第211章 第 211 章 今年是头一年结果子呢……

    耿文华不了解朝廷, 胤禛不了解商人。

    耿文华顿了顿,强调:“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一成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 有两成的利润, 它就活跃起来, 有五成的利润, 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十成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三十成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砍头的危险。”

    但胤禛了解人性。

    胤禛沉默半天, 耿文华笑眯眯的:“所以我觉得,好的东西, 咱们还是很应该学一学的。但总跟在别人后面, 就是赚钱都比别人慢,那为什么咱们自己不做呢?论起来聪明才智,咱们哪儿比西洋人差了吗?”

    她掰着手指数:“指南针是咱们发明的, 笔墨纸砚是咱们做出来的, 养蚕织布是咱们先会的, 西洋人学会写字才多少年?所以我觉得, 咱们若是真心想追赶西洋人,是很快的。”

    顿了顿, 又说道:“你看,在很久以前,各个国家之间打仗用的是木棍, 后来有了冶铁技术,打仗的武器就变成了箭支,长枪,再后来,炼铁的技术越发的好,战场上用的武器就变成了大刀……”

    其实这些冷兵器的发展,胤禛是比耿文华更清楚的,胤禛年轻时候也是跟着康熙上过战场的。再者,作为帝王,怎么可能连战场上的事情都不清楚呢?

    户部每年还要统计往边关送的武器数量呢,边关要多少,朝廷就需得打造多少。打造什么武器用多少铁,用多少煤炭,用多少人工,胤禛心里自是有一本账的。

    耿文华说的顺序或许不太对,战场上的兵器的演变应该是从木器到石器,从石器到青铜器,从青铜器到铁器,再从铁器,到现在的火器。

    现在大面积应用的火器绝大多数是红衣大炮,但火铳也是偶尔会用到的。

    “武器的发展是离不开科技进步的,皇上现在可能觉得,蒸汽机和大炮没关系,但说不定日后这两个就能联系到一起呢?”耿文华笑眯眯的说道,胤禛伸手捏了捏眉心,已经是……第四次了。

    所以在耿文华的心里,西洋的武器,将来是必然会发展到大清追赶不上的程度?

    “那你既然提议发展科技,你可有什么想法?”胤禛问到,耿文华眨眨眼,很是不解:“我之前不是已经和皇上说过了吗?开学堂,朝廷用人也需得用别的法子来选拔,朝堂上就算是一时半会儿没办法改变,那衙门,还有地方上,甚至内务府,不都试一试别的法子吗?”

    她说完就摆摆手:“朝堂上的大人们都比我聪明,皇上合该是问他们,而不是来问我。先皇当年在的时候,曾在钦天监举办比赛,皇上若是实在是没法子,不如效仿一二?”

    这个钦天监的比赛——说起来是有些丢人的,因为比试了两次,都是西洋那边获胜,甚至因着人家获胜,朝廷不得不在京城修建了观星台。当然,这事儿对于康熙来说是好事儿,因为那会儿康熙要亲政,钦天监是他和当时的权臣打擂台的一个地方,康熙所支持的,是西洋这边。所以西洋人这边赢了,那就是康熙赢了。

    康熙本身,也是很愿意用西洋人的。

    胤禛没说话,耿文华伸手扯了一下身上的衣服:“皇上,咱们回去吧?我觉得身上这衣服,有些……不太舒服,快喘不上气儿来了。”

    实在是勒的太狠了些,坐着都觉得腰要断开了。

    胤禛点头应了下来,见耿文华不太想走路,索性叫了轿辇来,两个人一路回到永寿宫,耿文华就迫不及待的换掉了身上衣服,然后喘口气:“还是咱们自己的衣服比较舒坦。”

    又来伺候胤禛更衣,胤禛也活动了一下手脚,问起来耿文华那纺织厂的事情:“有大臣上了折子,说民间百姓衣着有许多改变,多是你那纺织厂带来的……”

    因为耿文华要节省布料,所以纺织厂那边做出来的衣服,都是能省就省的。袖口要窄窄的,上衣不能太长,裤子可以用腰带,因为腰带能用碎布拼接,不用腰带的可以用扣子。

    这样一来,腰部那需要缠起来的布料就能节

    省下来了。

    百姓呢,尤其是做惯了衣服的家庭主妇们,对于节省这个话题,那必然是和耿文华有许多话题的。那衣服拿在手里,立马就能看出来布料是节省在哪儿了。

    就算是不会买纺织厂的衣服,现在也要开始学着做纺织厂的衣服了——节省布料嘛。

    所以现在民间的衣服样式,就多有改变,没必要那么长的,就短一点儿,没必要太宽的,就做的稍微合身点儿。

    有官员就看不过去,宽宽大大的衣服身段,但是这样短一点儿窄一点儿的,就能看出身段来。这算什么呢?有伤风化,尤其是女人们,穿这样的衣服走在外面,不堪入目!

    这样的折子,有一部分确实是看不惯这衣服的改变,但还有一部分,说不定就是年家在引导了。

    耿文华靠近胤禛:“皇上,您知道我那第二纺织厂,一年的利润有多少吗?”

    胤禛嘴角抽了抽,又是这一手。

    他不言语,耿文华伸手:“这个数。”

    这下子胤禛是真的有些吃惊 :“这么多?”

    耿文华点头,一年能赚一万两左右。第一纺织厂那边赚的更多点儿,能赚三万两左右。

    之前耿文华的船队出海,耿文华特意将第二纺织厂的库存衣服全给带上来,总共有三千件,到西洋是要翻三倍出手的,到时候这利润就更多。再加上库存的布料,光是这些,就能将船费给赚回来了,那剩下的东西,就全是利润了,包括耿文华让人采买的胭脂水粉,还有各种瓷器。

    耿文华笑眯眯的:“第二纺织厂的利润,有一半儿是来自于布料的节省,皇上不要光听那些人说什么有伤风化不堪入目之类的,只要这事儿对百姓有利,这就是好事儿。”

    她眨眨眼:“让这些大人们,别光盯着人家穿什么,有空也关心一下百姓们的餐桌上放着的是什么,哦,差点儿忘记了,许多人家是连餐桌都没有的,端着一碗饭蹲在那里就能吃了。”

    这话说的,很有讽刺意味。胤禛都忍不住伸手捏了捏她鼻子:“那些大人们会和你辩一辩礼。”

    耿文华摆手:“我不和他们辩,百姓愿意穿,那就说明我做得好。我若是做的不好,他们也不会愿意穿的。那些大人们若是非得要和我辩,那我只有一句话,仓廪足而知礼。”

    胤禛噗嗤一声笑出来:“诡辩。”

    耿文华笑嘻嘻的:“长远来看,这衣服做的简单些,有什么坏处呢?”

    胤禛沉吟了片刻才说道:“若是女子的衣服这样做,怕是社会会不安定,容易出现□□之类的案件。”

    “□□并非是……”耿文华下意识的就要反驳,并不是因为女人们穿的衣服,而是因为□□犯想要□□,无论受害者们当时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 ,哪怕是将自己包裹的十分严实,若是遇上了□□犯,也是逃不过的。

    但这话,胤禛不一定认同,朝堂上那些上折子批评她的纺织厂的大臣们,更是不会认同。

    顿了顿她才继续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完美耿贵妃》 210-220(第2/25页)

    道:“皇上该更改一下律法,对这样的男人加大处罚,哪个县城没有青楼妓院呢?真要是忍不住,几个铜钱也能找个暗门子,何必非得要折磨良家女子?但凡对良家女子出手的,都是冲动易怒容易犯罪之人,若是不加重惩治,他们早晚也会做别的犯法的事儿。”

    她叹口气:“女子在这世上多艰难,作为掌权者,强大的一方,更应该护着弱者才对,律法也是如此,保护应该保护的人,才是律法出现的意义所在。”

    胤禛没说话,耿文华也并不强求,更改律法并不是个容易事儿,律法一旦定下来,一个王朝,大部分时候,是除非灭亡了,建立了新的王朝,才会更改一部分前朝律法。

    胤禛就算是有改动律法的心思,也绝不会在这会儿显露出来。

    不过内务府那边倒是很快有了变动,胤禛下旨内务府的各处将作监,可以从民间挑选人才,这挑选法子就是考试。三年一次,内务府出考题,以物理化学和算数这三门为基础出考题,能考的上的,就可以到内务府来。

    内务府并不属于朝堂,所以朝臣们就算是对这事儿有些议论,却也并没有拦着。

    因为紧跟着,胤禛就下了另外一道圣旨——秘密立储。

    和内务府挑选人才比起来,这个秘密立储,才是朝堂上那些大人们关心的重点。什么叫秘密立储?这样立储的标准是什么?

    胤禛就详细解释,他会写下立储圣旨,平日里就放在太和殿,养心殿,以及乾清宫等地方。然后他自己会衡量考校皇子们,他觉得谁比较合适,就会在那立储圣旨上写下谁的名字。

    若是中途觉得这个不合适,要换一个,也很方便,只要换了那立储圣旨就好了,从头到尾,都不会让所有的皇子们知道谁的名字是写在上面的。

    不管是被册封还是被废,都不会在朝堂上引起太大的轰动。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谁也不知道胤禛心里属意的是谁——也没人敢去太和殿养心殿乾清宫这样的地方偷看藏起来的圣旨,当外面的侍卫和太监都是眼瞎耳聋的吗?再者,万一胤禛放的就是个空白圣旨,还没来得及写名字呢?

    你去偷看,那岂不是白白冒险一趟?

    你不知道皇上看中哪个,自然也就不能在皇子里面挑选自己想要支持的,然后胁迫皇上认下这个事儿。

    坏处也是这个,谁也不知道皇上看重中的是哪个,那你对皇子们该是个什么态度呢?万一太强硬,得罪了未来的皇帝呢?

    不过不管朝堂上如何议论,年家那边却是消停了几分。因为年家知道,这道圣旨,九成九就是针对年家的。

    年羹尧这段时间没少上折子,请封太子,他倒不会明确的说,皇上您该将我的大外甥六阿哥册封为太子,人家就是各种表忠心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上早日册封太子,也是为朝堂安稳,也能让天下安心之类的。

    现在胤禛说,都别上折子了,朕打算秘密立储。

    年家那边要还上折子,那就不就成了和胤禛对着干吗?

    到了天气有些热的时候,胤禛就来找耿文华,说是今年夏天要去圆明园避暑,今年的夏天,是比往年还要炎热一些的。

    他既然来告诉了耿文华,那必然是要带着耿文华一起去的。

    宫务这些,耿文华索性就分给了格格们,以塔纳为首,连带着十三家的,还有老三家的,老七家的,反正又有钮祜禄氏在宫里,倒也不怕这些小姑娘们闯祸。

    都快到了成亲的年纪了,总不能一点儿管家理事的本事都没学吧?

    不过耿文华也提前和她们说了,学是学,若是有不会的,可以找熹妃问,却不能将宫里的事情拿回家去问。

    等过了端午,她就跟着胤禛去了圆明园。圆明园那边已经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藏书楼,胤禛将之前陈梦雷等人主编的书全都放在了这边。

    允祉现在是得了差事,带着胤禛的命令,全大清跑着,各处建造藏书楼去了——胤禛的要求是每个府,至少要有一个藏书楼,但凡县学府学的学子,带着学里给的文书证明,都能到藏书楼去看书,想要抄写带出来也可以,但暂且不能将楼里的书本给带出来。

    大清总共一百八十五个府城,在这么多的地方建造藏书楼并不是个容易事儿。再者,建造藏书楼,也不是说你只盖一个房子就好了,这房子盖在哪儿,要多大,这还都是简单事儿。

    最关键的地方在意,你这藏书楼建造起来了,里面总得有书吧?书从哪儿来呢?

    现如今这书本,并非是说随意买卖的,许多大户人家,都是将书籍给珍藏起来的,除了自家子弟能看,别人甚至连听都不一定能听说。

    如此珍贵的东西,若是买,你需得花费多少银子?再者,若是买,那就是市面上寻常的书本了,谁会专门到藏书楼看寻常书本?

    所以少不得要和当地大户来回拉扯,捐书。你舍不得给原本,那就给抄写本。若是连抄写本也舍不得给,那你是不是打算和朝廷对着干?

    若是当地大户不算多,捐赠的书本也很少,那允祉就要另外想法子,比如说,从京城那边要书。

    各处已经有藏书楼的,可以让学子们抄写书本。抄写好的,就可以送到别处去。

    京城江南这些地方,是原本就有藏书楼的,又是康熙时候就已经开放给学子们的,所以这几个地方的抄写本还是挺多的。朝廷也不白要,抄写本要便宜些,但学子们多少也能通过法子赚点儿小钱。

    这个事儿呢,耗费甚大。

    修建房屋要钱,买书要钱,允祉一行人赶路要钱,衣食住也要钱。胤禛的钱哪儿来的?内务府给的,内务府现在将玻璃还有钟表生意给捏在了手里。

    但因为国库不是很丰盈,所以胤禛还是很缺钱花。

    耿文华犹豫了片刻,倒是没说出将纺织厂的利润上交一部分的话来。此例不好开,一旦开了,民间若是有生意做得好的,是不是也得将利润上交给朝廷一部分?若是不上交,那朝廷会如何想?会不会打压你的生意,再扶持了你的对头?那耿文华作为开了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