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30-14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sp; 武攸暨说:“好。恕我抱病在身,不能起身相送。”

    太平微微颔首,便带着侍女们出了门,被外面的冷风一吹,头皮发紧。侍女忙送了手炉,太平挥开,大步朝寒风中走去。

    她是高宗皇帝和则天皇帝之女,与兄长流淌着同样的血脉,然而相王家中子皆封郡王,她家只有一郡王爵,而驸马日夜不安。这世道何其不公啊!

    却说太平公主声势浩大地来到安乐公主府,傍晚仿佛不欢而散,众人着实好奇,李显又添了一层担忧。

    次日,他叫来裹儿问起此事。裹儿一边扒橘子吃,一边说:“我们并没有发生争吵。我给姑母说,不管是谁,若对百姓不慈,我就参他。姑母倒是没大生气,还给我留了两车钱帛。”

    韦淇听了,伸手戳着裹儿的额头,笑骂说:“你可长点心眼,胡乱树敌,当心你阿耶也保不住你。”

    李显说:“你不要打她。你姑母是怎么想的?”

    裹儿想了想,最后摇头,说:“姑母是聪明人,受惑一时,但不会做出糊涂的事情来。”

    李显听了,点头说:“也是。”

    裹儿本来会以为太平公主会走自己的路,出任地方,然后转回中央,以功次升做宰相。

    然而太平公主的回答大大出乎裹儿的意料。

    她竟然上书请罪,对近日众说纷纭的太平为相一事做了反驳,自称德薄才疏怎能为相,又自请削去封邑祈福延寿,与诸公主齐平。

    与她一同上书的还有驸马武攸暨,武攸暨请求削去郡王之爵位。

    朝野哗然,李显更是大惊,因着武攸暨在病中,急召妹妹太平公主进宫。

    “这是怎么了?怎么赌气说出这样的话来?”李显一脸担忧地问太平公主。在他的眼中,太平不是呼风唤雨的公主,只是他疼爱的妹妹。

    太平公主倒是悠闲,坐在榻上喝茶,语气平淡说:“我没有赌气。”

    李显道:“必定是那些聒噪的朝臣,说不定还有裹儿。裹儿这孩子脾气傲,说话直,你若生气,我让她给你赔罪。来人,去把公主叫……”

    太平忙说:“叫她做什么,我觉得她就很好,不愧是大唐的公主,颇类太宗皇帝之爱民。”

    李显说:“这是何缘故?圣人去了,咱们兄妹中,我年纪最长,必定要照顾好你,使你不受委屈。”

    太平抬头,看了眼李显,心中一动,这是一位好兄长。当然,对于裹儿,他是一位好父亲;对于皇后,他是一位好丈夫。

    这样的人适合的角色有很多,唯独不适合当皇帝。然而,偏偏是他当上了皇帝。

    太平公主说:“驸马早就有辞爵之意,望兄长成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唐]安乐公主》 130-140(第5/15页)

    李显摇头说:“张柬之等人皆封郡王,你劳苦功高,我岂会吝一郡王爵?不妥。”

    太平公主:“驸马多病,心不自安,你允了他,他才能安心养病。”

    李显摇头说:“再说吧。别光说驸马,你呢。”

    太平公主抬头正色道:“兄长,裹儿尚且能为相,我不能为相吗?”

    李显一愣,踌躇起来,道:“宰相干系大唐的江山社稷,须得重臣不反对才好。

    单说裹儿主持括户,已得户十三余万,预计得户八十万,占大唐总户数一成以上。这样的功劳连魏公都说不出反对的话来。”

    “可是……妹妹……宰相一职需要从长计议……”李显支支吾吾道。

    太平忽然笑了,道:“兄长,我开玩笑呢。”

    李显额头都急出了汗,松了一口气,但又立即提起来,问:“那你想要什么?兄长能做到的,尽管说。”

    太平摇头说:“等我想到了再说。”

    李显连连点头道:“对对对,一定和我说,但是削减封邑这话就不要再提。”

    太平顿了一下,没有说话。

    兄妹说了一会子话,太平告辞离开,李显仍放心不下,悄悄与韦淇说:“我这妹妹从没受过委屈,最是要强,心里又有主意。我是看不懂了。”

    韦淇说:“我想你是多心了。”

    李显摇头道:“你不了解我这个妹妹,她必有所图。”

    韦淇困得不行,被李显推醒,听他说了半天没着落,心中烦了,动气道:“她图什么,你就给她什么?”也没见你对儿女们有多大方。

    李显回了句:“皇位之外,倾力满足。”

    韦淇猛地坐起来,居高临下盯着李显,说:“这样的话,你说了几遭,我可都记着。”

    李显讪然一笑,韦淇瞪了他一眼:“你心里要明白,那太平公主并非只有你一个兄长。”

    李显拉她躺下,说:“外面天寒地冻,快躺下来,省得着凉。”

    韦淇这才躺下,嘟囔了一句:“正睡得好好的,被你吵醒了。若非天冷,就让你去别处睡了。”李显唯唯不敢说话。

    太平上书阐明心志,朝臣对她一致地赞扬起来。太平听了,不喜反怒,斗志更是昂扬。

    这让裹儿十分惊讶,按捺不住,找到机会询问太平公主缘由。

    太平颐指气使瞥了裹儿一眼,说:“你来找我?”

    裹儿连连点头,太平起身,走到裹儿面前,说:“我是则天皇帝之女,非宰辅之职不能配我。像你那样,穿着青衣从小官做起,我做不来!”

    裹儿“啊”了一声,说:“姑母,你说自己就说自己,怎么攻击起我来?”

    第134章 致知院 是我浅薄了。姑母有什么吩咐,……

    裹儿再三追问,但太平执意不说,她虽然满腹疑惑,但只得作罢。

    李显不是无情的人,但抵不住武攸暨情词恳切,再三请辞郡王,他只有允了,照武攸暨的意思降封为国公,但封户未变,而太平公主的封户更是一点未动。

    裹儿问了几回太平公主的动向,金刚也是一头雾水,只知道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咕咕唧唧几日,也不知道说了什么。

    年节将近,宫中逐渐忙起来,到处披彩挂金,一派喜气洋洋。宫中学堂放了假,植儿迫不及待地回到家里,裹儿带着荣娘也跟着一起回去了。

    植儿遗传了母亲的记性和悟性,学业和骑射没有不不擅长的。荣娘小小孩儿,迎风见长,早已能跑能跳,说话也流利。一双儿女极受裹儿和崇训这对夫妻的喜爱。

    植儿几乎是崇训一手养大的,父子情谊深厚,又久未见阿耶,便跟着崇训住在渡月山庄。荣娘年龄尚幼,离不得乳娘,还住在裹儿院里的东厢房。

    武延秀见裹儿有了如此闲暇,日日过来奉承,弹琴跳舞,住在竹园里颇为得意。

    竹园里修竹萧索,但屋里却又暖和又热闹。高几上花瓶里插着一支开得浓艳的红梅,满室清香。

    案上摆着各色果碟,银壶中盛着葡萄酒,旁边是一对琉璃盏,香炉中焚着百合香,烟雾袅袅。

    裹儿躺在武延秀的腿上,玩着衣带,笑说:“你整日得意,也不知得意什么?”

    武延秀垂下头,与裹儿对视,笑回:“侍奉公主,叫我怎么不得意?”他已经登堂入室,看着昔日以恩爱著称的驸马如今缩在一隅,如何不得意?

    武延秀想着,更加殷勤侍奉起公主来,耳鬓厮磨半天才睡去。

    翻了年,裹儿的日子又开始忙碌起来。今年的省试定在了正月底,从去年腊月开始,就有各地考生从五湖四海涌来神都。

    考生们也知今年与往年不同,考试更加严格,因而顾不得行卷,都在住所温习功课,连诸位大臣的门上都清静许多。

    因是改革的第一年,姚崇分外重视,怕出什么岔子,亲自垂问,这让主持考试的吏部员外郎战战兢兢。

    裹儿听说这件事,拉住宋璟说了许多如何防止考生和考官作弊的话,说的头头是道,以至于宋璟的眼里闪着难以言喻的光。

    裹儿对上他眼睛的一刹那,瞬间领会了他的心思:若公主真是今年的考生,他一定要将人锁了。

    裹儿急得跳脚说:“我这是帮你,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宋璟一开始确实有些轻视安乐,她懂什么铨选,自己是干了多年的老差使,但因着她身上担着参议得失的名儿,不好推辞,只好耐着性子听,听了半响,倒怀疑起公主从哪里知道这么多的偏门左道来。

    “多谢公主告知。”宋璟是知好歹的人,道了谢,又问出心中的疑惑:“公主为何如此关心科考?”

    裹儿说:“为政之要,务在得人。虽然现在多途并举,但宋公你说,以后哪样出身的官员最多?”

    无论什么领域,只要聚在这里的聪明人多了,这个领域就能蓬勃发展。当然国家也是如此,当聪明人都在朝廷当官,这个朝廷一定能蒸蒸日上。

    反之,当天资聪颖的人纷纷逃离朝堂,那这个朝廷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而考试就是筛选聪明人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这是朝堂,是皇帝心中的理想状态,而那些权贵世家并不愿这样,有谁不希望子孙相继富贵?

    两厢相持之下,科举并不占入仕的主流,门荫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

    宋璟叹了一声,摇头道:“我主管铨选,但一些科举入仕的人并不擅长处理繁剧,甚至不如那些杂色入流的官员。”

    裹儿看着宋璟,笑说:“这就要怪你了,为朝廷选材本是吏部之责。”

    宋璟说:“公主素来多智计,可有什么好法子?”

    裹儿摇头说:“我也没什么法子,不过是贤者进,不肖者退。”

    无论是门荫,还是科举,只要进了官场,有才干的进,没才干的退。但那些门荫出身的,父祖是高官,见识和资源远比那些科举的庶族强。

    宋璟思索半响,赞了两声。裹儿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唐]安乐公主》 130-140(第6/15页)

    又道:“宋公今年科考严格,只怕会招致抱怨。”

    宋璟问:“公主有什么想法?”

    裹儿笑了一下,说:“好法子没有。只是春寒料峭,若仍让考生坐在廊下考试,不说写字,说不定连人也冻傻了。”

    宋璟说:“公主仁善。”因有人来回事,两人散了。

    次日,裹儿就听说宋璟奏请考生在宫殿内考试,请拨予炭火等取暖之料,又上奏了新制的科考流程。

    科举尚在萌发之中,但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它的优点和生命力,有意或无意地完善着这个制度。

    裹儿非户部官员,虽有宰相之名,但管不到吏部的具体事务,这都是由吏部的员外郎承办去了。

    裹儿这次又来找宋璟,是为别的事情。她说:“年前,陛下提到修建水利铺路建桥的事情,说如今天下太平正是时候,我想着先派出官员勘探地形。工部得用的人手不够,便问吏部有没有合适的人才。”

    宋璟问:“太子殿下知道这事吗?”

    “知道,他也是同意的。陛下和太子都说,这事要早筹谋,量入为出,还是量出为入,心里都要有个成算。陛下说这是长远的事情,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做成,但有些紧要的可以先做着。”裹儿道。

    宋璟闻言,一口答应了。

    裹儿又问:“考试的事情都齐全了?”

    宋璟点头说:“公主对科举的看重超过了书判拔萃科和博学宏词科,后面两科才是选人任官的重要选拔考试。”

    裹儿说:“朝廷有宋公在,我又担忧什么,只是关注科举的人少些,我又感兴趣,少不得分一些精力在上面。”

    宋璟点点头。做官的哪个不想当宰相,但因着他的出身(早年与相王交厚),虽然是吏部尚书,但仍与宰相无缘,每每引以为憾。姚崇通过括户之功,当了宰相,那他呢?宋璟不禁暗暗思索起来。

    这日休沐,太平公主早几日下帖子请裹儿过去议事。她心中纳罕,隐约觉得前事有了结果,便欣然前往。

    正巧在公主府中,碰到了上官婉儿,裹儿忽然想起多日不曾见她,便问其缘故。

    上官婉儿还未回答,太平从前面的石桥上走过来,听见了,说:“是我求了陛下,让婉儿帮我的。”

    “我怎么不知?”裹儿奇道。

    太平说:“这个自然也是我吩咐的。”

    裹儿更好奇了:“什么事情这么神神秘秘?”

    太平公主上前挽着上官婉儿的手臂,转头对裹儿说:“你进来就知道了。”

    裹儿便跟随二人进了一栋楼,里面不曾隔断,摆满了书架,架子上堆着一摞摞的书卷和竹简。

    裹儿拿了一卷,展开一看,只见里面用蓝笔批了不少笺注,便转头对太平公主笑说:“难道姑母也要刻书不成?”

   &nbs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