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静默默把碗中的汤喝完,随后告辞离开。
气冲冲回到毓庆宫,胤礽才想起青
蒿粉来。想到青蒿粉,人就后悔了。
明知道她对自己无意,自己也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为什么还要有这么多奢望。
奢望天天见到她,奢望她也盼着天天见到自己。
意识到反过来不可能,就恼羞成怒,对着她发脾气。
想见她,就想办法见到她好了,又不是办不到,何必也要求她跟自己一样。
若这一点都想不开,婚后的日子要怎么过下去?
六七年的努力,不是都白费了?
思及此,胤礽收拾好心情,拿着青蒿粉去了广厦一所,找那两个法国传教士试药去了。
药效出乎预料地好,比金鸡勒起效快,副作用少。
两个法国传教士全都瞪圆了眼睛,喊了好几声上帝,才问这个神药从哪里得来,叫什么名字。
胤礽也没藏着掖着,告诉他们这个药叫青蒿粉,是他的未婚妻,也就是大清未来的太子妃亲手炮制的。
“不可能,青蒿不可能!验证过了,作用十分有限!”传教士洪若第一个跳出来质疑。
传教士刘应也拨浪鼓似的摇着脑袋,用蹩脚的汉语表示:“这个川蜀的方子早试过了,治不好!”
也不怪他们质疑,就是胤礽都没想到石静做出来的药,会有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不相信归不相信,并不耽误胤礽吹嘘自己未过门的妻子,和本土验方的博大精深,让两个西洋传教士听得心悦诚服。
其中一人还给法兰西国王写了信回去,将青蒿粉吹上了天,称其为东方第一神药。
另一个人则将扔在库房里吃灰的所有黄花蒿都掏了出来,按照川蜀献上的验方炮制出了青蒿粉末,药效仍然十分有限。
他找到胤礽要石静的配方,胤礽哪里肯给:“你们糊弄了我这么久,以为我不知道么?怎么还有脸跑来问我要方子?原料都告诉你们了,自己想法子去吧,我要交差了。”
第33章 团圆日掌珠不想见我,我便厚着脸皮来……
康熙拿着盛有青蒿粉的小瓷瓶,听胤礽说完也觉得不可思议,又把两个西洋传教士叫来问药效,脸上终于有了笑模样。
两个西洋传教士也乖觉,齐齐跪下求配方。康熙看向胤礽:“太子,你说给还是不给?”
胤礽知道石静心善,她做出青蒿粉肯定是为了治病,而非谋利。若只为谋利,完全没必要拿给他,偷偷卖了便是。
可这两个西洋传教士故意戏耍了他这么长时间,委实可恨,他打算拿药方与他们做一笔交易。
做什么交易好呢?
他想到了皇上剿灭噶尔丹的决心,紧接着想到了噶尔丹与沙俄谋皮的原因。
沙俄想要的一直是关外的黑土地,而噶尔丹所图则是西洋先进的火器。
“我听说每到夏日,欧罗巴便会爆发疟病,其规模比大清更广,损失也更多。作为友邦,大清有了更好的治疟病的方子,确实应该与贵邦分享。”
胤礽故意停顿了一下,见两个西洋传教士小鸡啄米式点头,满眼希冀,话锋又是一转:“可《礼记》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此前大清拿出不少验方换贵邦的金鸡勒方而不得,如今轮到贵邦求方,不知贵邦想用什么来交换呢?”
两个西洋传教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知道此前做得有些过分了,也没绕圈子,直接问胤礽想要什么。
胤礽单刀直入:“拿法兰西最新的火枪、火炮……图,和配套的工匠来换。”
吃够了只有配方无人会做的苦头,这回胤礽打算连图带人一窝端。
“太子殿下不是在开玩笑吧?”洪若连叫了上帝好几声,才接话。
刘应脸都白了。
胤礽看也不看他们,转头对康熙说:“既然友邦没有诚意,这药方还是不外传了吧。”
见康熙欣慰点头,又补充:“皇上,大清的友邦不止法兰西一国,儿臣相信会有人愿意做这笔交易。儿臣这就让礼部放出风去。”
此时欧罗巴火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胤礽的太子群(清穿)》 30-40(第7/30页)
最先进的国家,除了法兰西,还有英吉利和日斯巴尼亚。
想到几国在海上的争端,两个西洋传教士哪里还敢讨价还价,忙道:“尊敬的大清皇帝、太子殿下,兹事体大,请容我们写信回去,相信我们的国王会给友邦一个满意的答复。”
治疟病的药方,他们可以不换,但绝不能让别人换去。
涉及外事,胤礽识趣地没有接话,而是把发言权还给了康熙。
康熙满意地点点头,象征性地安抚了传教士两句,含笑对胤礽道:“这事交给你去办,着礼部、兵部和工部配合。”
胤礽从前在吏部、户部历练,经此一事,六部之中他已经与五部打过交道,并且共过事。
唯一一个没有接触过的刑部,其尚书是索党中人,早就倒向他这边了。
“皇上,青蒿粉是石家大姑娘亲手炮制的,儿臣不敢居功,还请皇上给石家大姑娘封赏。”说完正事,胤礽当然不会忘了给石静请功。
尽管石静让他说,药是他们两个炮制的,打算把功劳分给他一份。可胤礽觉得,皇上把差事交给他办,他办成了,甚至超预期完成,便是有功,完全没必要再分了她的功劳去。
况且他已经是太子了,即便有功也是封无可封,倒不如在婚前给她挣个体面。
“石家姑娘是个好的,炮制出如此秘方,也是大功一件。”康熙破天荒有些为难,“可她明年嫁进宫就是太子妃了,什么样的封号能大过太子妃的头衔呢?”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炮制出治疗疟病的药方,打了西方传教士的脸,还有望换来欧罗巴最新火器的图纸和工匠,绝对算是大功一件。
这样大的功劳若放在男子身上,怎么也要破格提拔,或赏赐爵位,封妻荫子。可换成女子,就只能封个乡君或者县主了。
未婚女子得封号,也是一种殊荣,对其议亲十分有利。奈何石家大姑娘婚事早定,嫁的还是太子,这时候封什么都显得不够看。
皇上日理万机,哪有时间想这些,胤礽却是想过的:“石家大姑娘的两个幼妹是她亲手带大,最得她看重,与其给她封号,倒不如转封她的两个妹妹。”
几次交谈下来,胤礽知道掌珠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的两个幼妹。
不管是与二房撕破脸,还是大张旗鼓地给她阿玛选继室,不过是怕她嫁进宫之后两个妹妹受欺负。
男人可以封妻荫子,她为何不能封妹荫妹?
若身上有了封号,家里怎么也会更重视一些,不管是婶娘还是后母,再动歪心思都得掂量掂量了。
还有一个好处是,有了封号就有了进宫请安的资格。
此外,有封号的未婚女在议亲时更有优势,还可能被指婚,总不会被家里随随便便嫁了。
哪怕在婚后,有封号的女子也会被婆家人高看一眼。
不敢说此生无忧,至少不用掌珠再为她们操心了。
掌珠及时炮制出秘方解了他眼下的困局,他也该投桃报李,让她再无后顾之忧。
转封?这个词康熙听都没听说过:“功劳是她的,她自己用不上,可以追封她的额娘或祖母。”
转封没有,追封却是有的。
“皇上忘了,她的祖母追封了郡主,她额娘追封郡君,再没有追封的可能。”胤礽料到皇上会这样提,早有了应对之法。
掌珠的祖母和额娘都是宗室女,且是皇室近枝,但再近也不可能在死后追封公主。
她的祖母追封郡主已是顶格,她额娘是晚辈,亦不能越过她
祖母去,也是顶格。
男人可以封妻荫子,女人的封赏却不能给男人,不然男人在外头会被耻笑无能。
所以也不可能把这份功劳记在他阿玛或者兄长身上。
算来算去,就只剩两个年幼的妹妹了。
“罢了,就封她的两个妹妹为乡君。”康熙所虑比胤礽更多,他可以抬举石家,却不希望石家这个准外戚继续壮大。
这也是他将石文炳调回京城的主要原因。
乡君么?胤礽觉得分量不够:“若只炮制出了治疟病的药,皇上封她的两个妹妹为乡君是恩典,可若是能换来最新的火器,这样封赏似乎有些轻。”
药方和火器,特别是大战之前的火器,如何能同日而语!
康熙被他气笑了:“你之前百般不看好掌珠,今日为何如此卖力?”
他不过说了皇上一句小气,皇上当场就揭他的短,胤礽干咳一声:“汗阿玛尝教儿臣以国事为重,儿臣深以为然。”
为了给石家姑娘讨封赏,太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喊汗阿玛,他再不应,恐怕要撒娇耍赖。
想到胤礽小时候依偎在自己怀中的可爱模样,再硬的心肠也要软了。
可一想到保成和掌珠从前如此亲密,等到谈婚论嫁却只剩下国事和大局,心中不免唏嘘。
他与元后也是政治联姻,婚后委实磨合了一段时间,才相知相爱。轮到他们的儿子,他希望保成能避开那段不愉快的磨合期,娶自己心仪的女子为妻。
所以他让人早早放出风去,并请太皇太后亲自把关。经过一番相看,太皇太后选中了两家姑娘,一个来自科尔沁,一个便是石家的姑娘。
依着太皇太后的意思,先帝废后有些对不住科尔沁,他登基时为了稳定朝局,不得不迎娶索尼的孙女,轮到太子娶妻,怎么也要给蒙古那边一点补偿。
太皇太后英明一世,老了反而念旧,有些糊涂了。
先帝登基时国家不稳,既害怕失去蒙古的支持,又怕其在背后捅刀子,这才继续与蒙古联姻。轮到他登基,朝局不稳,必须笼络八旗勋贵,形成相互制衡,避免一家独大,便与赫舍里家联姻。
到了保成这一辈,国家稳定,朝局安稳,最大的威胁不是蒙古,也不是八旗勋贵,而是汉人。
这也是他格外看好石家的原因。
石文炳其人,做人做事都非常低调,却在任上得到了汉人的推崇。
不是汉军旗,而是最普通的汉人百姓。
如果说先帝是开国之君,他是治世之君,那么保成就要做守成之君。
守好大清这片江山,最重要的便是稳住汉人,甚至得到他们的爱戴与支持。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石文炳就做得非常出色。
他驻防杭州的时候,百姓家中为他立生祠。调去福州做将军,更是在当地一呼百应,客家女首富主动上门服侍,连名分都不要。
太子需要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岳父,朝廷也需要这样一位被汉人推崇的国仗。
于是他和太皇太后产生了分歧。
不好驳了太皇太后的面子,便说让保成自己选,他选谁就是谁。
太皇太后先安排保成见了科尔沁送来的姑娘,哄着保成和她玩,见两人相处融洽,这才安排石家女进宫。谁知保成当天就反悔了,吵着嚷着将石家女留在宫中。
“她有热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胤礽的太子群(清穿)》 30-40(第8/30页)
身子骨不好,如何伺候我呀?”太皇太后被保成吵得头疼,忍不住问他。
保成却说:“她伺候不了您,我替她伺候您,可好?”
太皇太后也没了脾气,只得让人将科尔沁的姑娘送回,留了石家大姑娘在身边。
说是进宫伺候太皇太后,那石家大姑娘三天两头地病,反倒沾了太皇太后的光,看太医比在家中方便许多。
保成也信守承诺,见天往慈宁宫跑,承欢太皇太后膝下。
“他哪里是来给我请安的,分明是来看掌珠的。”太皇太后当着他的面打趣,之后又忧虑起来,“能娶一个自己喜欢的,固然是好,可若是把温柔乡变成了英雄冢,就得不偿失了。”
他知道太皇太后被董鄂妃吓怕了,话里话外都在影射先帝。
“您老人家的担忧不无道理,可我看掌珠倒是个心里有数的。”他只得安慰太皇太后。
然而太皇太后并没有被安慰到:“当年董鄂妃在外头的名儿也好得很呐。”
看他一眼,又叹息着说:“回头得空儿了,我得考一考那孩子。若她也如保成那般情根深种,这桩姻缘还得斟酌着办。若不是,便可无忧了。”
一直等到太皇太后病重,康熙才得了准信儿。
“还是皇上看人准,那孩子是个好的,咱们保成啊比先帝有福气。”太皇太后说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