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50-6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天幕第一次提到清理黑户问题有隐忧的时候,他就已经被陛下派走去处理问题了。

    但这话让张嘉贞心里舒服多了。

    是嘛,背刺就不要逮着他一个人背刺。

    他失去的仅仅是宰相的位置和皇帝的宠爱,而宇文融失去了什么,他失去的可是自己的仕途啊,他被流放了呀。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对比与伤害宇文融的过程中,张嘉贞难得觉得自己这结局已经不错了。

    但天幕接下来所讲的贺知章的结局,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是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他张嘉贞深受了重伤。

    【李隆基给与贺知章的荣宠,一直到贺知章辞官返乡的那一日都未曾终结。如果你能来到天宝三年的正月初五,或许你会亲眼看到万人空巷的盛况,体会贺知章在当时的极高的声望。】

    【九五至尊的皇帝李隆基在长安东门设宴,亲自为贺知章饯别送行。同行的不仅有当时的太子,还有当朝宰相,以及三十几位身处朝廷中心之位的官员。这是贺知章政治上的影响力。同时,贺知章返乡也惊动了整个长安的文化圈,所有文人放下手里的事情,一同为贺知章送行。】

    【唐朝是诗的国度,贺老辞官返乡,怎们能没有诗相送呢?贺知章是实打实陪着李隆基从开元初期一路走过来的。尽管此前贺知章并不是那样突出,但他公心一片,又才情出众,现在就要离开长安,恐怕这一走就是天人永别,李隆基怎么能不怀念呢。】

    【于是李隆基借着酒劲,诗兴大发,为贺知章赋送别诗一首,题为《送贺知章归四明》。】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爱卿啊爱卿,你无功名利禄之心,心向道教,朕都明白,朕也支持,可你在朝中陪了朕数十年之久,朕舍不得啊。】

    【舍不得的不单单是李隆基一人,有群臣,有长安的所有文人。于是这首诗仅仅是只是一个开始,群臣和文人接二连三吟送别诗,给贺老践行。】

    【唐玄宗令人将所有的诗编撰成册,亲自为这册送别诗写了序文,将这册饱含所有人依依不舍惜别情的史册,郑重其事交到了贺知章的手里。】

    【此时,贺知章面前是阔别已久的故乡,背后是亲眼目睹的大唐盛世。八十六岁的贺知章站在人生最后的路口处,满身的荣耀。而此刻,他将带着这满身的荣耀回他阔别五十年之久的家乡。在长安所有人的注视之下,他踏上了回乡的路。贺知章真正做到荣归故里。】

    【而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他要在文坛上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50-60(第5/37页)

    下属于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想哭了怎么回事?]

    [荣归故里……谁不想这样荣归故里啊。]

    [到今天我才知道贺知章有多牛逼。]

    [居然到这里他的人生都还是在走上坡路……]

    [坐了二十年冷板凳的滋味不好受吧?]

    [要是没有那二十年磨他的性子,他怎么能在后面的三十年明哲保身呢?]

    [我哭了,突然想到之前看到一句话,每个人的花季都是不一样的。]

    [不要因为别人都交了答卷而着急。]

    天幕说到现在,无论是那些嫉恨贺知章荣耀满身的,还是那些将自己代入贺知章,期望有朝一日能像他一般的人都沉默了。

    张嘉贞也沉默了。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过大,有的就不会是愤愤不平,而只有沉默。

    上天在贺公入仕二十年才给了他一个机会,而就抓住了这一个机会,一直走到了最后。他好像为了这个机会等了二十年,也好像是为了抓住这个机会而蓄了二十年的力气。

    反观他呢?

    没当上宰相之后满心想着提携身边亲近的人,结果他最亲近的人因贪污反而害了他。

    陛下给他机会了吗?

    给了。

    他坐到宰相的位置了,可他在那个位置上想的也只是兄弟扶持能走地更远,完全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政绩。

    或许张说将他拉下宰相之位,仅仅只是加速了他罢相的进程。

    如果这世上没有张说,他或许不会在两年前罢相,也或许不会在两年前离开京城。

    可如果没有张说,他就能留住宰相的位置吗?

    不能的。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个干不出政绩的宰相是不能长久坐在百官之首的位置上的。

    在此刻,张嘉贞一向骄傲的肩膀低垂了下来。

    时至如今他才真正明白,兄弟提携是无法在官途上走的长远的。

    贺公他有兄弟间的扶持吗?他没有,可他每一步走的都很慢,都很稳,都很扎实。

    真正有的应当是一颗为公的心,还有那可记录在史是政绩。

    张嘉贞看了一眼张说。

    就像张公,的确,张公很令人讨厌,溜须拍马又善于钻营,还搞背地里使绊子的一套,但是他不得不承认,张公的政绩是可以列成数条被写在史册上的。

    就像天幕说的那样,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亦或是文化上,张公都做好了那个领头人。

    或许陛下想要的宰相就是这样的吧。

    陛下在多年前也给了他一个机会,可他没有抓住。

    大殿是难得的安静。

    此时神音不再讲话,天幕之上放的是群臣折柳送别的画面。众人酒酣耳热,举杯击箸,更有站立起身,高声作诗之人。

    被众人拥簇的老人头发胡子花白,眼含热泪。

    虽画面之人与贺公不是一个模样,但众人知道,那就是后人眼中的贺知章。

    天幕响起的乐音悠扬抒情,大殿众人全都被代入了画面中的情境。

    这日,是贺公在长安的最后一日了。

    这时候的贺公已经八十有六了。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别山高水长。

    没有青山不改,也没有绿水长流,这次离别,就是永别。

    李隆基也沉默了。

    离贺知章辞官还有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似乎是很遥远的时间。

    可李隆基仔细看了看贺知章那已然泛白的鬓角和胡子,总觉得眼前的贺知章,和天幕上那八旬老人的影子重合了。

    他开始怅然,怅然贺知章的离开。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原来贺知章离开京城那日,他会如此作诗。

    于是李隆基倒了杯酒,对着贺知章遥遥举杯。

    贺知章连忙起身,拿着酒杯与李隆基的隔空相碰,接着一饮而尽。

    怅然的不单是李隆基一人,在李隆基拿起酒杯之后,接二连三有人难以抑制心中喷薄的情绪,也把酒杯举了起来。

    贺知章又倒了一杯酒,回敬众人。

    开元十一年和天宝三年的时空好像别一个小小的天幕给打通了。

    天宝三年,百官在长安城门,在李隆基的带领下为贺知章一一赋诗。

    开元十一年,百官在大殿内,也是在李隆基带领下为贺知章一一敬酒。

    开元十一年,百官都还年轻,宰相也还没换,贺知章没有年至八旬,李隆基也没有走向昏庸。

    一切都是未知数。

    李隆基将酒杯放下,心中的怅然又转换成另一种情绪。

    这二十年的巨大时间跨度又开始让他恐慌,他开始恐慌那个时常被天幕提起的安史之乱。

    这像一把刀一向悬挂在他的脑袋上,他整日提心吊胆,不知道这刀什么时候就要落下来了。

    他将手里的笔记拢了又拢,决定晚上把之前的笔记再拿出来看一遍。

    所有人又看向天幕,期待天幕接下来还会说些什么。

    “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他要在文坛上留下属于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若这般满身勋章地荣归故里都不算是浓墨重彩,那他们想看看,怎样的成就才算是浓墨重彩。

    【贺知章两首最著名的诗歌都是他在反乡的过程中写的。天宝三年,他辞官返乡,百官相送后,他踏上回乡之路。他需要先坐船经过南京、杭州,然后顺着官河到萧山县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他的旧宅就在那里。】

    【在一月离开京城,光在路上就花了一个月。二月早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贺知章离开官场,不需要再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地维持他原有的位置,他的心情是开阔明朗的。】

    【河岸两侧重者垂柳,万物复苏的季节,柳条也抽出嫩芽,伸展开枝叶。带着生机的气息被微风挟着,直直地往缓缓行驶的大船扑来。于是浓浓的春意就这样,和辞官返乡的贺知章撞了个满怀。】

    【贺知章因辞官返乡而欢欣,也为这早春而惊喜,于是他远望两侧嫩绿的垂柳,出口念下了流传至今的佳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果然所有人离开了工作都会快乐,贺知章也不例外。]

    [我觉得有点好笑,在朝堂没写出传世的名句,回家的路上一下就蹦出两首,可见朝堂真的是压抑的地方。]

    [救命,只有我才知道,这首诗也是贺知章写的?]

    [前面的姐妹你不是一个人。]

    [这样显得我好没文化,我都会被,但是都不知道诗人是谁。]

    [前面的应该是小时候背诗就不爱背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50-60(第6/37页)

    名和作者吧?]

    [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来着?]

    [《咏柳》]

    [对对对,好朴素的名字,好朴素的诗。]

    [不朴素也不能在我幼儿园的时候就让我开始背啊……]

    [贺知章的诗就是有一种大道至简的感觉,小时候背起来痛苦,现在只觉得简单又舒服。]

    [也许贺知章回乡的时候,心情也是这么朴素和简单吧。]

    大殿百官挠挠头,作了首诗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这诗的确是好,这不假,但是说的浓墨重彩是否有些夸张了?

    毕竟贺公没有什么突出政绩,史册并不会因为贺公的一首诗,就对他大书特书吧?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另一首传诵度极高的诗。在经过漫长的回乡之路,他终于踏上了阔别五十年的故土。门口的树已不是儿时记忆里的模样,总坐在大树下的老叟如今也不知身在何处。房屋有新有旧,新的只让他感觉陌生,单单看那些旧的,尚且还能找回几分儿时的记忆。】

    【树下老叟换成了几个玩耍的稚童。贺知章身着一身长衫,年过八旬却也还是气度不凡的模样。稚儿从未见过这样的人,有的害怕躲到树后,但更多的大着胆子走上前,用当地的口音,七嘴八舌问这个老爷爷是从哪里来的,来乡里是要做什么呢?】

    【此时的贺知章才感觉到时间如流水,倏忽之间这水就已从他身边流过了,那些熟悉的一切都已变得物是人非。这些孩子的乡音唤醒了贺知章尘封已久的记忆,他拄着拐杖,和蔼看着围绕在他身旁的孩子,用着与他们同样的口音告诉他们,我就是这里的人,我今天回家了。】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无妨,大人们会告诉这些孩子,这个老伯“少小离家老大回”,他四十高中状元,如今荣归故里了。贺知章“鬓毛衰”也不要紧,他“乡音无改”,这群孩子虽未与他见面,却也知道,面前这个老伯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

    【他们有着同一个故乡。】

    【时间如流水般走过,可流过的礁石会从锋利变至圆滑,流水流过,还有痕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贺知章的回忆和怅然,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更带了几分豁达,这几十年的沧桑,在“孩子都不认识我了”的调侃中泯然散矣。几十年归来之后,他依旧是那个豁达不羁的贺知章。】

    [想家了,我也很久没回家了。]

    [果然人在感情充沛的时候,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有感而发,文字里带着感情,才能打动人心吧。]

    [小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这短短的四句诗中能有这么深刻的感情。]

    [小时候能懂什么,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

    [小时候还抱怨过语文的意义在那里,现在想想觉得挺好笑的。]

    [意义可能就在我回家的那天,坐在那种破旧的大巴车里,摇摇晃晃往窗外看的时候,想起了这首诗吧。那一瞬间,理解贺知章写这首诗的心情了。]

    [是啊,现在哪个人不会背这首诗呢,所有人都会背。]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