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50-6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r />     百官看着天幕,随着天幕的画面,从江河垂柳来到老叟稚童的身边。

    他们像是也沉浸到了这样的回乡氛围。

    在外考取功名效力朝廷,能有几个人能有这个机会回家去看看呢?

    就是在罢官之后回家,也鲜少能有人有贺公的心境吧?

    毕竟几乎没有人能如贺公一样,引全长安的人相送。

    若是更惨一些,因为被贬回乡,那才真的是贻笑大方。

    羞愧都来不及,如何有这样开阔的心境作诗。

    此时此刻,百官终于明白了贺知章的心境是怎样难得。

    他像莲花一般身处淤泥而不染半分尘埃。

    那颗心,那份最初进官场的心境,始终被他保存地很好,时至多年之后散发着如珍珠一般璀璨的光芒,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可贵的不仅仅是贺公的境界,更是后人能口口相传贺公的诗啊。

    逢人生知己可谓人生幸事之一,在千年之后,以短短的四言小诗为媒介,贺公的心意被千千万万的人都知道了。

    千年后,他们都读懂了贺公的诗。

    众人唏嘘感怀。

    张说也在与众人一同唏嘘感怀。

    但这唏嘘感怀之中,怎么都夹杂着一丝不能抹去的心酸。

    唉,后人只记得贺知章,为什么没有人记得他张说呢?

    他尚且记得最开始天幕出现,说要讲讲张说的时候,后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冒出困惑的脑袋。

    张说是谁?

    怎么能不知道张说是谁呢!

    张说喝着闷酒,想着想着眼泪就要掉下来。

    他为了宰相这个位置耗费心力,为了朝廷耗费心力,为了整个盛世大唐耗费心力,他怎么能不被后人记住呢?

    他自问不是贺知章那等洒脱不羁之人,他身陷官场,为利更为名。

    他想让张说的名字被记录在史册之上,想让张说的名字也能和姚崇一样,被排在四大贤相的行列,还想让他张说写的文章同样也能被后人口口相传。

    张说闷闷不乐,又是一口酒灌下去。

    苦酒!报喝。

    【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亦或是文化上,张说都做好了一个领头羊应该做的。贺知章的诗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后面有机会的话,再给大家讲讲唐朝的其他文人。这里回到张说身上,我们说张说设立书院、举荐文人,完全尽到了一个文坛宗师的职责。】

    张说停下喝苦酒的动作。

    嗯?

    夸我?

    天幕说我做的很好,完全尽到自己的职责。

    张说坐直了,挺直胸脯。

    天幕说的对。

    他不能颓废喝苦酒,要有一个文坛宗师该有的样子。

    说到口口传诵,他张说的文章也确实有些晦涩难懂,让稚儿去背着实有些困难。

    但他相信,后人一定有人在看他张说的文章!一定!

    【张说全力发展文治的时候,文化全力往前跑,但这时有一个人伸出小脚,踹了文化一脚。这一脚不要紧,把属于我们国家的文化踹到日本去了。】

    【这个人是谁呢,是李隆基。】

    李隆基感觉到天幕传来一股幽幽的不祥之气。

    形式不大对劲,他可能又要挨骂了。

    【作者有话要说】

    张说篇幅可能有点多,一是因为我是按照时间线来写的,张说做宰相时间比较久。二是张说处于的时间段比较重要,封禅就是开元盛世的顶点了,这之后一直是滑坡状态,在这个时间段就需要把文化引出来了。还有一点是,张说关系网大,从张说延伸出来的人有些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50-60(第7/37页)

    。本来想从贺知章引出李白,但是想想还是放在后面,不能太草率。

    明天日万。

    第53章 (视频+后续) 李隆基:我秃了

    【《兰陵王入阵曲》, 在唐朝被唐玄宗所禁,到了宋朝已经彻底失传了。而《兰陵王入阵曲》被传到日本后,却被视为正统雅乐而长久传承着, 一直到今天日本仍旧保留着这支乐舞,且在这首乐舞的传承中有一套非常严整完备的“袭名”、“秘传”制度。】

    【在日本的重大节日,像相扑大会、赛马节会等都会表演《兰陵王入阵曲》, 在一年一度的春日社上, 这首舞曲更是被排在所有古典乐舞的第一位。】

    【这首乐舞传到日本, 肯定是要迎合他们本国人民大众的文化口味的, 所以这首乐舞被改编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兰陵王入阵曲》,在舞上,它的仪式感大于戏剧性, 在乐上, 缓慢凄凉代替了慷慨激昂。】

    【除了那些唐乐之中会出现的羯鼓、笙、钲等乐器,还有独舞人冠顶的伏龙,以及赤色两裆的装束,我们很难从这首乐曲中找到本国的影子, 在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 我们都很难有一种文化认同感。】

    【因为这首曲子到了宋代已经彻底失传, 所以很遗憾, 尽管《兰陵王入阵曲》是从我们国家传入日本, 但复原这首曲子的研究工作, 我们还是只能依托于日本的文献资料。时至如今, 我们再也听不到最初属于我们中国版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了。】

    【而造成这续的一切的起因, 都是李隆基的那句“非正声”。】

    【《旧唐书》记载:“歌舞戏, 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垒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 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

    【这其中的“大面”就是《兰陵王入阵曲》的演出形式,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解释,就是带着木制面具演戏。】

    [!!我们国家的文化还要靠日本传承?]

    [好的李隆基,我对你的讨厌又多加了一层。]

    [这都是传统文化啊,说禁就禁,合着文化发展就必须是读书人的事情呗?]

    [歌舞也是文化啊,痛心疾首。还不让我这种没文化的人找点乐子吗?]

    [古代人好惨,识字的人不多,李隆基还要把他们这点乐趣给剥夺了。]

    [不过唐朝的戏曲小说都还没繁荣起来。]

    [就李隆基这态度,能繁荣起来也是真的有鬼。]

    [非正声?那什么才是正声,李隆基你告诉我,什么才是正声?]

    李隆基满脑袋都是:完了完了又被天幕骂了。

    接着满脑子换成:赶紧做点什么补救一下吧。

    最后满脑子空白:《兰陵王入阵曲》被禁了?我没有干过这个事情吧?

    李隆基恍恍惚惚,让他操心的国家大事实在是太多了,禁一个小小的歌舞实在不是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事情。

    他是真的没有找到和这个入阵曲有关的记忆啊。

    既然他想不起来,想必他应当还是没有禁的吧?

    是这样吧?

    那只要后续他不犯这个错误就好了!

    想明白的李隆基开心了。

    但在他身后的高力士贴心提醒他:“陛下下过命令,散乐巡村,特宜禁断。如有犯者,并容止主人及村正。决三十。所由官附考奏,其散乐人仍递送本贯入重役。”

    高力士不愧是李隆基的贴身秘书,李隆基不记不得的事情,他帮李隆基记着呢。

    李隆基得意的笑就这么凝固在了脸上。

    他还下过这个命令呢?

    完全没有这个记忆了。

    百官一时也说不清禁这舞曲究竟是好是坏,毕竟对他们来说,这样的舞曲禁或不禁,对他们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们没有和普通百姓并不处在同一个阶级,无法共情底层百姓。

    就是保留了这个舞蹈,对大唐的发展好像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增益。

    [我只是觉得很痛心,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能由我们自己弘扬和发展。]

    [《兰陵王破阵曲》的研究真的很困难,史料十分难找。]

    [我只想我自己国家的东西不要流落在外。]

    [我懂文化交流,也懂各国友谊,但是我就是很生气啊。]

    百官沉默。

    原来陛下的一个举动,对后代的影响如此深远吗?

    因禁此曲,所以此曲流落在别的国家。

    像一个离开故土的孩子再也没有办法回到家乡那样是吗?

    百官咂咂嘴,心里不大是个滋味了。

    自己的东西到了别的国家这是什么道理。

    天下都没有这样的道理。

    有感觉了,有点感觉了,已经开始感觉陛下此举不大妥当了。

    [尤其还是日本啊,每一个国人都不会忘记的历史吧?]

    [前几天刚去纪念馆,几乎所有人都穿着黑色衣服,还有人手里拿着白花悼念,所有人都没忘记。]

    [这都不是交流不交流的问题了,仇恨buff叠满了。]

    [南京大屠杀,万人坑,日本杀了我们国家那么多的人,手段之残忍触目惊心。]

    [所以再问一次,为什么要把我们自己的文化给禁掉啊,就是因为并非正乐?这理由我跟本没办法接受。]

    [呜呜呜呜,再也看不到原版的《兰陵王破阵曲》了,没有了,全没了,也不知道因为古代禁这个禁那个,到底失传了多少东西。]

    百官震惊。

    原来是是有血海深仇?!

    那这样来说本国文化就更不能由外人传承了啊!

    百官:更有感觉了,已经开始生气了。

    他们虽然并不是很需要这个乐舞,但他们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乐舞流落到其他国家去。

    听后人的意思,他们好像很喜欢这首乐舞?

    虽然他们没有明白后人为什么喜欢,但是,他们子孙后代喜欢的东西,一定要留下来给他们!

    孩子喜欢,那就拿给孩子哄孩子开心嘛!

    孩子想看兰陵王戴面具舞长剑,那就给他们看嘛!

    所以现在再看看陛下把《兰陵王破阵曲》给禁了的举动是有一点不妥吗?

    那是非常不妥啊!

    这天幕既是来自一千三百年之后,他们的史册由这些人保管,他们的历史由这些人铭记,这就说明这些人是他们的后代!

    现在,他们的后代被欺负了。

    还挨打了,被摁在地上锤,被揍地那么惨。

    一些血气方刚、脾气暴躁的武官已经开始想锤桌子了。

    这是欺我大唐无人?

    那些都是我们的孩子,岂是其他国家想杀就杀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50-60(第8/37页)

    此时一群武官焦急看着天幕,恨不得把把天幕扒开一条缝,自己带刀钻进去。

    武官:我究竟得去看看是哪些不知死活的欺辱我的子孙!

    [日本是什么啊,日本在唐朝是倭国啊。]

    [日本在唐朝的时候从我们国家学了好多好多东西。]

    倭国!

    那个在白村口之战被打成瘫子的倭国?

    后人是在跟他们开玩笑吗?

    被倭国欺负了?

    倭国者,古倭奴国也!这甚至都不配拿来跟他们大唐相提并论。

    这这这,被那群小矮子欺负了?

    现在不止武官,文官也坐不住了。

    他们一个个气地脸红脖子粗。

    李隆基把桌子拍地邦邦响:“欺我大唐无人啊!”

    一时间,大殿沸腾起来。

    “如何能输给倭国呢?”

    “上啊,你们拿着刀枪上啊!”

    “不要害怕!怕什么呢?”

    “我的后代们如此脆弱了吗?”

    “这一千三百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能不能来一个后代给我讲讲!”

    “我虽老矣,却仍有一战之力,孩子们不行,我提枪上马也要再给后代打下一片盛世!”

    “怎么办,怎么才能帮助我的后代们?”

    “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被欺负啊!”

    有武官问文官:“我把兵法和作战心得都写下来留给后人如何?”

    “我觉得这是一个办法!”

&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