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正文 第791章 大同市浑源县非遗-铸钟、砂器、凉粉、扇鼓、律吕神传说

正文 第791章 大同市浑源县非遗-铸钟、砂器、凉粉、扇鼓、律吕神传说(第1页/共2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浑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解读:从历史钟声到市井烟火

    浑源县作为晋北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两千余年的文明积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工艺与民俗交织的独特文化图谱。在国家级非遗“浑源传统铸钟技艺”的钟声中,在砂器工坊的窑火旁,在律吕神祠的香火缭绕处,非遗文化以鲜活姿态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文明密码。

    一、千年不息的铸造绝技:浑源传统铸钟技艺

    浑源铸钟可追溯至辽金时期,与云冈石窟窟顶遗址铸造技术同源,见证了佛教文化与冶炼技艺的深度融合。

    这门技艺遵循古法工艺体系:选用雁北特产的“镜面铁”作为原料,经72道工序淬炼,铸成的钟体壁厚误差不超2毫米,音色延展性可达8秒以上。

    其中“模具镂刻音槽”绝技尤为精妙,工匠需根据钟体大小精准雕刻128-512道音槽,确保音阶纯净。

    这项技艺曾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全城40余家作坊昼夜不息铸造庙钟、更钟。

    20世纪80年代,传承人牛晓将散落民间的21位老匠人重新整合,在神溪村建成集冶铁、铸造、调音于一体的活态传承基地。

    2011年该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后升级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2023年,成龙定制十口“世界和平钟”作为文化外交载体,让浑源铸钟走向国际舞台。

    二、水火淬炼的砂器文明

    浑源砂器制作技艺肇始于唐代,以当地特有的石矸、白土、煤矸石为原料,经1300℃高温烧制形成介于陶与瓷之间的“砂炻器”。

    其工艺精髓在于“三烧三闷”法:首次素烧定型后,用恒山黄芪根灰涂施釉面,二次窑烧形成玻璃质表层,最后炭火慢焙三日赋予金属光泽。

    清道光年间,浑源砂瓶因“暑月储水七日不馊”的特性被列为宫廷贡品,与宜兴紫砂平分秋色。

    当代匠人在保留28代家传秘方基础上创新突破,研发的纳米级砂滤芯可将饮用水tds值降低40%,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的《砂韵茶香》系列作品,将北魏石刻纹样与实用器皿完美融合,让千年古艺焕发现代生机。

    三、市井智慧的清凉结晶:浑源凉粉

    起源于明代的浑源凉粉制作技艺,凝聚着晋北高原的生存智慧。

    选用恒山北麓沙质土壤种植的“紫花白”马铃薯,经18小时自然沉淀提取的淀粉晶莹如玉。

    核心工艺“六搅六醒”法:将淀粉浆分六次加入沸腾的黄芪水,每次搅拌后静置醒发,形成独特的“蜂窝冻”结构,造就“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