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顿时显得开阔许多。
“陶匠的动作真是快。”崔时钰由衷赞叹。
陶实从梯子下来,拍了拍身上沾染的木屑,“崔娘子谬赞了,看看这高度可还合适?”
崔时钰仰头打量,笑道:“正正好。”
见她满意,陶实等人这菜放心去做别的活计了。
时近正午,阳光直射下来,崔时钰瞧见他们的衣衫都被汗水浸透了。
她回到后院,将包好的馄饨滑入烧开的滚水中,白中透着粉绿的大个馄饨立刻在沸水中上下翻腾。
待馄饨一个个浮起,她又舀半碗冷水浇进去,如此反复三次,即“三点水”,这样煮出来的馄饨皮子筋道,透亮滑溜。
接着取来几个瓷碗,每碗放几粒虾皮、几滴香醋、一小撮葱花和芫荽末,再挖一小勺猪油,待馄饨煮好,先舀一勺热汤冲开碗底配料,最后才将馄饨盛入。
荠菜猪肉馄饨便做好了。
阿宁瞧了一眼那鲜灵灵的馄饨,响亮地吸溜了一声,然后便蹦跳着去前院招呼工匠们,“开饭啦,郎君们快进来吃!”
正给手头工作收尾准备去外头用午食的陶实等人闻言一头雾水:“什么开饭?”
“小娘子不是说只管朝食么?”
阿锦在一旁解释:“阿姊说我和妹妹打的荠菜太多,我们三个吃不完,各位郎君忙碌半天,就与我们一同吃吧。”
陶实张张嘴,正要说话,小顺和其他学徒便抢道:“多谢几位小娘子,那我们便不客气了!”
“有劳各位小娘子了!”
瞧见几个徒弟见了好吃的便如此没出息的模样,陶实摇头一笑,低头对比自己矮了很多的阿锦和阿宁道:“那便多谢二位小娘子和崔娘子了。”
几人净手来到后院,瞧见桌上的馄饨,眼睛都亮起来。
一碗碗荠菜馄饨整齐地排在院中的小桌上,馄饨皮薄如蝉翼,能透出内里青翠带粉的馅料;汤汁清澈见底,翠绿葱花芫荽飘浮汤面,油脂的醇香混着荠菜清香,光是闻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小顺深吸一口气,“这馄饨做得真是好,崔娘子好手艺!”
崔时钰站在桌前微笑道:“诸位辛苦半天,这馄饨不过是我的一点心意,尝尝合不合口味。”
小顺连连点头,迫不及待地舀起一只馄饨送入口中。
馄饨皮子薄而滑韧,轻而易举就咬破了,鲜美的汤汁混合着扎实喷香的菜肉馅涌出来,荠菜的鲜爽中和了肉的丰腴,一点都不腻,香得很。
就是有点烫。
小顺被烫得连连呵气,舀馄饨的速度却一点都没慢下来,还不忘送出夸赞,于是出口的话就变成:“好吃!嘶好烫……崔娘子手艺了得!嘶好烫……”真是好一通忙活。
其他学徒的吃相也都大差不差。
陶实同样满是赞叹:“皮薄馅足,汤汁鲜美,崔娘子这手艺定要叫许多酒楼老厨蒙羞。”说完又舀起一只馄饨,吹了吹送入口中。
薄皮一咬即破,鲜美的汤汁立刻溢满口腔,荠菜的清香与猪肉的鲜美完美融合,咬下去滑嫩筋道,满口都是春意。
两个妹妹也吃得津津有味,几乎一口一只馄饨,只觉得荠菜脆嫩甘甜,豕肉鲜香不腻。
好好吃呀!
两人很快把汤都喝得一滴不剩。
和孩子们相比,陶实吃得速度慢些,但碗里的馄饨也很快见了底。
他放下碗,忽然叹了口气:“我在长安做了二十年木匠,给大户人家、酒楼茶肆都干过活,但像娘子这样待工匠亲如一家的,还真是头一遭。”
崔时钰被他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不过是举手之劳,陶匠言重了。”
“不,这是心意。”陶实语气认真,“崔娘子请放心,这铺子我们一定给娘子收拾得妥妥当当,绝不马虎。”
小顺和其他几名学徒也纷纷道:“绝不马虎!”
“保证叫崔娘子满意!”
颇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长安小厨娘(美食)》 30-40(第7/19页)
种“誓死追随大王”之感。
吃完馄饨,工匠们干活的劲头明显不同了,原本按部就班的节奏变得越发紧凑高效,甚至有人主动提出可以加班加点。
崔时钰劝他们注意休息,陶实却摆摆手:“崔娘子待我们好,我们自当尽心尽力,早日完工,娘子的食肆也就能早日开张。”
第三日正午,原本约定的工期才过了三分之二,陶实就宣布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了。
第35章 暖屋宴席
◎炖肘子、拌茄子、韭黄蛋、冬瓜肉丸汤◎
崔时钰站在自家铺子门前,望着工匠们将最后一块写着“崔记食肆”的匾额挂上去,伸手轻轻抚过新漆的门框,一时感慨良多,最终内心却只有一句话。
她的食肆,终于是要开张了。
崔时钰对着工匠们福了福身,诚恳道:“这几日有劳诸位了。”
“小娘子不必多礼。”陶实连忙将她虚虚一扶,温和一笑,“先提前恭贺小娘子的食肆开张之喜了。”
小顺也马上接道:“恭喜小娘子,贺喜小娘子!等小娘子食铺开张,我们必定前来捧场!”
这几日装修很顺利,这些工匠们也是实打实为她干活,一点不偷奸耍滑,崔时钰也高兴,爽快道:“好,到时我便用店里最好的招牌菜来招待大家。”
闻言,小顺来了兴致:“敢问小娘子,店里的招牌菜是什么?”
是不是荠菜馄饨是不是荠菜馄饨?!他觉得那碗荠菜馄饨就很招牌!
怕是以后又要像酱香饼那样天天念着了。
“这个嘛。”崔时钰促狭一笑,故意拉长尾调卖了个关子,“到时候诸位便知道了。”
提前剧透还有什么意思?
在场的工匠闻言都笑起来,直夸崔时钰会吊人胃口,阿锦和阿宁也直缠着姐姐不放。
店里的招牌菜,她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呢!
欢欢喜喜送走工匠们,姐妹三人举着抹布和扫帚,将前铺后院仔仔细细收拾了一遍。
然后便开始站在铺子前发呆。
崔家这间曾经作为鱼铺的铺子面积不大,方方正正约莫二十步见方,因翻修而变得格外敞亮。
原先那股子若隐若现的鱼腥味已彻底消失了,只有四壁米白色新漆的淡淡石灰味与木料清香;正对门是一面半人高的柜台,台面打磨光滑,台后立着木架,尚空着等待摆放酒坛。
阿宁环视一周,仍有些不敢相信,如梦似幻地问:“阿姊,这真的是我们的铺子吗?”
崔时钰伸手擦了擦妹妹小脸上方才清理屋子沾上的灰,觉得可爱又顺手捏了一把,笑着应道:“是,现在是我们的食肆啦。”
阿锦没有说话。
她看着面前的新铺子,想到了很多事。
她想到阿爹那双无力垂下的手,想到阿娘红着眼睛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绣活,还有不顾一切纵身向河水一跃的阿姊,她和妹妹大颗大颗落下的眼泪。
这些记忆就像雾一样隔着云端,仿佛在提醒她,过去的一切都已远去了。
崭新的日子正等着她们。
崔时钰瞧着一言不发的二妹,多多少少能猜到她心中所想,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正要出声安慰,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车轮声。
她似有所感,连忙过去开门,果然看见一辆驴车正停在阶前,车上堆满了用稻草包裹的物件。
车夫和伙计们跳下车辕,拱手行礼:“崔小娘子,食案桌椅和碗碟到了!”
“快请进来。”崔时钰连忙侧身让开,引着伙计们进入食肆。
几张食案最先搬进来在大堂中央放定,接着是靠背椅,每把椅背后头都雕着不同的花卉,牡丹、芍药、芙蓉、菊花、梅花和兰花,正是长安城六种最受喜爱的花品。
这都是崔时钰在定制桌椅时特意与店家商定的细节——铺子虽小,却也得五脏俱全了才是。
她招呼着伙计们将椅子围绕食案摆放好,又调整了几次位置,绕着走了一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便开始验收碗筷器具。
食肆中最常见的碗碟材质多为夹砂陶,以粘土混合砂粒烧制而成,质地粗糙,且多为灰褐色,虽成本价低,但模样实在叫人不敢恭维。
想着夹砂陶碗日后盛起菜肉来多半不会太好看,崔时钰有点颜控,狠狠心自掏腰包定制了白瓷碗碟。
此白瓷非家里橱柜里的白瓷,乃是邢窑白瓷,釉色洁白,类银似雪,无论盛肉还是盛菜都很美观,每只碗底都烧制着“崔记”二字,在日光下泛着如玉的光泽。
见这年轻女郎神色极为认真,一举一动间比起行家也不为过,一旁的伙计竟有几分紧张。
“小娘子可还满意?”
“甚好。”崔时钰点点头,取出几枚铜钱当作辛苦费递给伙计。
伙计一颗心这才算放进了肚子,美滋滋接了钱,道了声“多谢娘子”便高高兴兴出门了。
许是太高兴,还差点撞到了刚刚赶来的王五娘。
“哎哟,这位小郎君,走路可得当心点,万一下次真撞到个我这般老眼昏花的可就不好啦。”
“对不住对不住……”
崔时钰连忙赶过去:“出什么事了婶娘?”
“没事儿!”王五娘已经踏进门槛,问道,“阿钰,都准备得如何了?”
“婶娘没事就好。”崔时钰放下心来,又道,“差不多都齐备了,明日我再去卖半天饼子宣传宣传就能开张了。”
王五娘走进店内,环视一周,不禁赞叹:“真真是脱胎换骨了!这布置,这器具,我瞧着比那于记酒楼还要好呢。”
说着将手中物什递给崔时钰,“阿钰,你知晓我手笨,除了点豆腐什么都做不好,这是我去铺子里买的,一点心意,权当恭贺你的新店开业之喜,你可一定要收下。”
崔时钰低头一看,赫然是一套针脚细密的绣花桌帷坐垫。
“这太贵重了……”
她刚要推辞,王五娘便按住她的手,“咱们邻里之间不说这些,你一个姑娘家带着两个妹妹经营铺子着实不易,日后若是需要豆腐,尽管和我开口,要多少给多少。”边说边轻轻拍了拍她的手,眼中满是真诚。
崔时钰感动道:“那婶娘以后可不能不收我的钱了。”
“那是自然!给你这生意兴隆的大食肆送豆腐,若是不收钱,我不得亏死?”
崔时钰就笑。
阿宁这时在一旁接道:“才不会让婶娘亏钱呢!”
笑声响成一片。
气氛正好,崔时钰闹钟忽然浮出一个主意,拉住王五娘的手道:“婶娘,您把娇娇也叫过来,今日暮食便在我这儿用,我再叫柳七娘与方九娘过来,咱们几个好好聚聚,就当是给我暖屋了。”
王五娘欣然应允:“好好好,暖了屋子,这店里就更有人气儿了。”
“我这就去把娇娇叫过来,这孩子馋你做的吃食有阵子了,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长安小厨娘(美食)》 30-40(第8/19页)
怕她向你讨才没把她带来,早知便让娇娇和我一同来了!”
“等食肆开了,您天天带着娇娇来都行。”崔时钰笑道。
送走王五娘,她支使两个妹妹去知会方九娘与柳七娘,自己将王五娘方才送来的绣花桌帷坐垫收好,然后便着手起今日的暖屋宴。
食肆开业在即,昨日她便去集市找了高老汉、蔡三郎、胡麻子等人,告诉他们食肆不日就要开张,若是有新鲜的蔬菜与肉类粮油,一日一送,现场结账,并敲定了几样诸如五花肉、鸡蛋、豆角、蕈子等重点菜肉。
因着崔时钰之前已经和他们交易数次,算是名副其实的老主顾了,且交易过程中双方都很愉快,是以几人都答应得十分痛快,不约而同表示:若有新鲜食材,肯定先往崔记食肆送,其他食肆酒楼都得往后稍着。
虽说是生意人的客气话,却也叫人听来格外舒坦。
如今崔家的地窖里已经摆满各种蔬果肉类,琳琅满目,活像个小型菜市场。
崔时钰在自家“菜市场”环顾一周,挑了只肥瘦相间的猪前肘,又捎上几大把嫩韭黄、圆茄子,还有两颗个头可观的鲜冬瓜。
猪肘子皮厚肉肥,一只就足有她手臂那么长;早春第一茬韭黄嫩得能掐出水;冬瓜浑圆饱满,青皮上覆着一层薄霜似的白粉。
最特别的要属茄子。
这时候的茄子与后世紫得发亮的紫茄完全不同,圆形青皮,称作“落苏”,乍一看就跟个青瓜似的,味道倒是和后市大差不差。
看着这些食材,崔时钰想,晚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